一、引言
昨天提到的第二堂微课便是简书签约作者彭小六的分享,关于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于是当我看到这个课程题目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听了起来。小六老师的这堂课不仅内容讲得非常好,PPT也做得很精美,可圈可点。
如果说第一课是讲理财,是用来改善物质生活的,那么本堂课则是讲内在的,是用来建设和完善精神生活层面的。两堂课程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实操指导性。理财、知识管理领域是两个非常实用的领域,是人们极其容易实践,很难持之以恒但坚持下来一定会很有收获的两个领域。有关理财,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章不少,研究的人不少,践行的人也不少,但坚持下来的人大概不多。我也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向着这几个方向而努力。听课笔记将持续下去,阅读笔记也将随之而来,笔记将形成一个系列,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且行且思,用文字见证自己的改变。
二、方法论:建立看待事物的宏观格局观
当我们谈“体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在谈宏观格局。
培养宏观意识、建立宏观格局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搞清楚事情的逻辑结构和发展态势。因此,在切入某个领域、某个话题的时候,我很认同首先从宏观着眼,把握结构框架。
宏观结构就像一个坐标系,我们在某时点所做的某件事就是坐标系上的点。当我们有了坐标系的框架概念之后,我们会很容易将不同坐标点归入相应坐标象限中。我们手持的坐标系,既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结集我们的既有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安排未来还应当加大投入的现在还很薄弱的环节。
三、分类整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说的构建知识体系是指构建体系框架,而知识内容的填充与整理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从“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两个维度来作为知识体系坐标轴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知识广度:知识分层
根据知识应用领域不同,我们可大致将知识分为三个层级:(1)专业基础知识;(2)专业技能知识;(3)通用知识。
如果把知识比作食物,我认为“专业基础知识”应该是我们的“主粮”,“专业技能知识”则是“配菜”,“通用知识”属于我们的“休闲食品”。
(二)知识深度:知识分级
知识的分级,是根据自己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划分的。根据掌握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为四级:(1)知道自己知道的;(2)知道自己不知道;(3)不知道自己知道;(4)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小六老师分别称之为“舒适区”、“探险区”、“宝藏区”、“盲区”。
就我们自身发展而言,“舒适区”的技能早已经掌握,“盲区”还是漆黑一片,不明方向,不明所以,因此这两个区域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区域。“宝藏区”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并不断向“舒适区”移动。“探险区”是我们关注的重心,对该区域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吸收、消化、分享、运用。
(三)知识管理: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
知识管理是用以充实知识体系构架的。知识管理贯彻于知识输入到输出整个过程。田志刚在所著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对知识管理做了一个体系化的论述,目前虽然只读了一部分,也觉受益匪浅。书中将知识管理分为“学习---保存---共享---利用---创新---学习”五个环节,形成一个闭环。
我们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尝试向他人“共享”,共享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再认知的过程,但是一个很少有人做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没去共享是因为我们怯懦,我们害怕自己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让人笑话。小六老师在讲课中的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练习共享”的方法,不妨记录在此:
当我们有所收获而又不敢共享的时候,我们在最开始的练习是,自己对着语音软件进行录音讲解,讲解完毕再共享出去。这种方式在于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但可以收获共享的心理认同。当我们内心强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应该就完全可以挺“声”而出了。
而这种共享,也可以成为我们进行知识学习、保存之始,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和动力。比如,我们在开始看《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的时候,就规定自己在两周之内用语音共享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心得。然后再根据逆推法来计算每天的看书进度。
四、结语
明天早上将奔赴考场,而今天依然花了不少时间写下这篇文章,没有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巩固复习。不是因为对该考试已不抱希望,而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执行力,不为退缩找理由;更是因为在第一课的笔记写出之后,收获到的关注和鼓励。
当然,对于一个有些偏执的人来说,这个文章不发,心理总有一个疙瘩,哈哈。
我希望与大家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