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9天,2025.10.13
在我们感知他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经验和思维模式投射到对方身上,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叫做“自我投射”。
经验的有限性
我们只能凭借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来理解世界。面对陌生的情境或他人的行为时,大脑会倾向于用已有的经验去解释,这样既省力又能快速做出判断。
同理心的运作方式
同理心并不是直接读取他人的内心,而是通过想象自己处在相同情境下会有什么感受来推测对方的情绪。于是,别人在我们眼里往往呈现出“如果是我会怎样”的样子。
自我中心的认知偏差
人类天生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倾向,尤其在信息不足时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建构他人的形象。这种偏差帮助我们在社交互动中快速做出反应,但也可能导致误解。
语言和文化的限制
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框架是基于自身成长环境形成的。当我们用这些框架去描述或解释他人时,难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带进去,使得“别人”在我们眼里更像是“自己”的映射。
情感共鸣的需求
为了建立亲密关系或获得社会认同,我们常常希望在他人身上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或想法,这种共鸣感让我们觉得彼此更接近,也更容易产生信任。
综上所述,之所以在我们眼中看到的“别人”常常像是“自己”,是因为大脑在信息不足时倾向于用已有的自我经验、情感和认知框架去填补空白,以实现快速理解和情感共鸣。这种自我投射既是人际交往的便利工具,也提醒我们在沟通时保持开放,主动倾听对方的独特视角,避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