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孩子家长相约去科技馆活动,对方家是真的有矿,下个学期就要去香港上学。孩子心里可能没有分别心,我的内心却是既羡慕又自卑。我想要从对方那里获得一些我们接触不到的信息,可是知道的越多,心里落差越大。那种来自于我很穷的信念油然而生。感觉自己很卑微,又觉得自己很无能,给孩子创造不了那么好的条件…………似乎好几种情绪纠缠在一起,但根源以及限定信念都是我穷。
回想曾经小的时候,我们住在某单位大院,大部分都是某单位职工的,我家却不是,这个单位福利待遇很好,经常发福利,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我小时候很羡慕,尤其是别的小朋友都拿出来发的东西的时候,我总是没有。妈妈是印刷厂工人,工资低待遇差。依稀记得要过东西,妈妈会说那些没用,不要浪费钱。以后我再给你买,然后就没有以后了……我又不敢跟她再提,我知道她赚钱也不容易。我用自以为的懂事不再提压抑了孩童时对美好物质的渴望…………好像从那时候起,我们家穷的信念就扎根了。我经常会渴望那些我没有的东西,但我的表现是我不屑于那些物质的东西。时常想目前的我对物质的态度似乎真的来源于过去的经历,求而不得,那我就不屑于这些“俗物”。
吃完饭孩子想去乐高店逛,我心里又开始有一丝担心,因为太贵我害怕孩子想要,我却因为贵不给买,怕孩子失望。但我仍然答应孩子去看看。孩子很认真的看每一个,但是没有提要求,我心里反而又开始难受,难受于孩子的懂事……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我想要却不敢提。这时一个一身lv的男子从我们旁边经过,一个店员殷情的给他讲解,而我们的身边没有任何店员讲解,我又开始自卑。原来自己也被别人不屑了。看到一位妈妈给他的孩子买了两大袋子乐高,我好像掉入了曾经儿时的感受。我把渴望不可求的情绪投给了我儿子,孩子整个过程没有给我要玩具,只是认真的看每一个。我开始心疼他的懂事……开始哀怨自己的穷和无能。孩子看到一个小小的冰箱贴,说这个小可以买么?我一看说99元,似乎有点贵,我们从淘宝可以买好多呢,孩子说:好~。之后我们回家。
我总会愧疚于我无法立刻满足孩子在这种场合给孩子立刻买到想要的东西,那种即刻的满足感我知道有渴望。回到当下的时候似乎又发现其实孩子没有那么敏感,他比我更能接受当下的现实。
限定信念:小时候未满足的期望,被定义我家穷,我买不起。
回到当下:我是我,我儿子是我儿子,我的过去是我的过去。停止这些无休止的纠缠,停止过去的情绪对未来的判断。停一停,看看眼前真实的人和物。
ps:回到家我问老公他是否有过穷的感受,比如带孩子去乐高店有没有自卑,他答:自卑啥,总有更好的东西够不着了,几百块钱的东西总是买得起的,尽自己的能力就行了。有什么可自卑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