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老了”。这是前天哥哥在群里晒的一张父亲的偷拍照后发表的感叹!我也才意识到已经很多年没有好好亲近过父亲了。
父亲是属于那种封建社会的家长,和子女始终保持着距离,年轻的时候总是紧绷个脸,不苟言笑。所以,我们兄妹几个甚至包括家族所有堂兄堂弟堂姐妹们都非常敬畏父亲。毫不夸张地说,在以前,父亲绝对就是整个家族里的终审法官,家族里一切矛盾都会在父亲的调节下解决,不管是愿意也好不乐意也罢,矛盾最后就被化解。可以说,父亲就是一个威权男人,而这样的男人,是不讨人喜欢的。
实际上,父亲的那种不苟言笑不是他的本性,而是保持威严的工具,那仅仅是针对晚辈的。和他的兄弟姐妹在一起,和乡里乡亲在一起父亲也是一个非常风趣幽默的人。这样的父亲始终跟子女们保持着距离,除了小妹敢主动跟父亲说话之外,我和哥哥姐姐一般都是被动应对。这样的父亲也是不讨子女喜欢的,上大学之前我从来不跟父亲在一起吃饭的。
威严的父亲也有老去的时候。
看到他日渐弯曲的腰身,看着他日渐苍老的脸庞,才突然觉得,这个与我们始终有一定距离的父亲,我们可能真的从未走近过他。细细回味父亲,尽管没有感受到明显的父爱,但没有感受到就代表没有吗?
于是,我在仔细搜索自己近四十年生命历程中收藏以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的片段。慢慢品味,其实也能从一些情形中感受到父爱的。
在这近40年的生命历程中,能想起来父亲抱我的场景有两次。最早的一次大概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在远赴新疆务工,一年多以后回来时抱起了我,给了我几块方块糖。第二次,想不起来是几岁,因为那天发烧得很严重,估计是被烧糊涂了,只是隐约记得,父亲抱着我,母亲给我灌白糖水。这些情形如果细品是不难感受到父亲对子女的爱的。
如果小时候年代久远,那么上高中的一件事却是很能反映父爱的。这次的情形是在我的生命中对父亲记忆最为深刻、父亲的形象在我心里最为高大的时刻。其实,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上高中的时候,我是住校的,我是1997年上的高中,当时,学校的伙食是很差的,开学后,会一次性缴20元菜费,后来涨到40元,这是整个学期的费用。也就是,只要开学缴了这40元,那么每天就会保证有两顿炒菜(基本就是水煮萝卜水煮白菜,如果能有水煮土豆,那简直就是老天开恩了)。为了吃好点或节省钱,家里会时不时会送一些吃的来,主要是干粮馍之类的。
那一天,家里送的干粮馍吃完了,我正在愁中午怎么解决午饭问题,想着跟谁借上一斤粮票,当时,一斤粮票能换回来两个馒头,可以吃一天,中午吃一个,下午再吃一个,运气好的话,中午还能吃上热乎的。如果能遇到热乎菜就着热乎的馒头,那便是再开心不过的事情。但,其实,这样的美好时光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困难,并不会买太多粮票,而是母亲做好了就托人给带过来。一方面,学校并不是每天都会蒸热馒头。
老家是在农村的,离县城也就三十多公里,现在开车的话,二十分钟就能从县城回到老家,可在那个年代,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也并不能保证村里每周都有人会上县城来。于是,我的口粮也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了。
下课铃响了,我有忐忑不安地往宿舍走,因为等一会儿又得向别人开口借粮票了。我当时心情应该是很不好的,也就慢慢往宿舍走。可抬起头来,却发现远处的马路上有一个逆行的身影,定睛一看,那不是父亲吗?当其他人都在往学校门口走的时候,父亲是逆行往里面走的,因为我们的宿舍就在最里面。那个时候,到现在也依然不知道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但,从那天起,便在我的心里留下了父亲高大的身影,父亲身高是超过180厘米的,但留在我心里的绝对是超过360厘米的身影。而到宿舍以后,父亲从兜里掏出一包茉莉花茶彻底征服了我。父亲知道我爱喝茶,尽管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喝茶,但这是父亲给我第一次买茶叶。如果,干粮馍是为了维持生命所需,那这一包茉莉花茶就纯粹是淋漓尽致的父爱了。
实际上,和绝大多数父亲一样,他不会轻易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爱着。实际上父亲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去救一个被洪水冲走的小孩的时候差点丢了性命,在非常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本可以放弃那个小孩自己独立逃生,但,父亲没有,救人是他的初心,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成功救起那个小孩。
这便是父亲,实际上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很长时间以来,在我的心里,他都是一个英雄,为此,我在高中还专门写过文章描述他救人的故事,而这篇文章还被当做范文,由语文老师亲自在课堂上朗读的。这么想来,父亲也是带给我骄傲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爱的表达方式因人不同而有区别,千万别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去曲解了一份真诚的爱。
由于最近很忙,原本是没有打算回老家的。看了哥发的照片,心里一阵莫名酸楚,于是,便回来了,陪陪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