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老大男孩,七八岁的样子,小的一岁多。公园没有厕所,妈妈面对着灌木丛,抱着一岁多的孩子把尿。大儿子在旁边,也要撒尿。
妈妈烦躁地大喊,“没厕所!背对着人就行。”
“跟你说,背对着人。不知道什么叫背对着人吗?”
“这是背对着人吗!?我不是人吗?”
妈妈越喊,孩子越不知道该转向哪边。整个人都成了木头人,呆呆地!脑子不会思考,身体也不会动了。
这一幕感觉就像是自己说女儿的时候,尽管在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时不时还是会上演“狮吼”,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那么怎么来改进呢?今天学到了两招。
1、提升认知:
一方面是对事件本身有正确认知
比如,几个月的孩子老啃手;一岁多的孩子把饭抓的哪都是,哪容易摔往哪走;两岁多的孩子突然开始不听话,你说什么,他都说不;三岁的孩子非要包饺子,弄的一片狼藉。
这些现象是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是口、手、脚、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孩子是在通过这些感观探索,发展自己。
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会去制止。而孩子发展的固执性,会让他不听你的,继续这样。如果认知不到这些,就会因孩子不听话而生气。
另一方面,转换思维,变消极认知为积极认知
比如:孩子胆小,总是害怕。消极认知,会认为这样不好。看到孩子胆小,就会焦虑,“这么胆小,以后......."
积极认知,会觉得害怕可以保护自己。怕黑就不去黑乎乎的地方。胆小就不会做危险的事。
认知不同,对同一件事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情绪。
2、爱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发火和指责他人,其实是内心需要的外在投射。只有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看到真相。
爱自己包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累了、困了、饿了、哪里不舒服了?这些时候,孩子再一闹,就很容易发火。
爱自己包括在自己做错事时,只自检不自责。
爱自己包括宽恕自己,宽恕那个做错事的“我”和那个为此感到后悔的“我”
爱自己包括,觉察、表达、并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应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非暴力沟通》
被深爱和滋养的自己,才能用心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需要和价值观。才能对生命抱有慈悲与爱。
其实我大多数时候对孩子吼,都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所以一直在完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