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数据要素流动的重要一环,数据跨境政策对全球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与活跃影响重大。作为互联网大国,数据跨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既关乎本国数据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也与各类跨国商业贸易和投资息息相关。
2022年9月,《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正式施行,要求不符合规定的数据出境活动于6个月内完成整改。今年3月,整改期限已到,绝大部分涉及数据出境的企业已经历至少一轮申报或停止跨境活动在进行观望。
今年9月,网信办发布《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预计一年内向境外提供1万人以上、不满100万人个人信息,与境外接收方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并向省级网信部门备案或者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的,可以不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安全评估合规申报压力。当前,如何通过安全评估、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三条路径与数据出境绿色通道、负面清单等方式构建高效可靠的跨境体系,在保证数据安全可控的基础上便捷数据跨境流动通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与国际接轨,有待监管与市场给出答案。
数据要素市场是基于互联网的要素市场,互联网是承载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本身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大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活动中产生的数据是最具市场价值的数据,经济数据的再利用也是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的核心基础和关键目标。数据的价值认可,是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的驱动力,一体两面,因价值认可而出现的组织域、城域、国域层面的数据保护主义也是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的最大障碍。数据跨境传输是跨国域的数据互联互通,是数据跨域互操作的核心关键,对于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失去了跨境传输的数据,互联网也就失去了其核心价值,将对经济全球化是最大的阻碍。虽然目前各国都有了自己的数据安全治理法律法规,但是经济全球化和数据跨域互联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没有人会希望历史长河倒流。构建新的数据基础设施以支撑数据安全治理和有效利用,可能是有效的实施路径。
促进数据在⼤湾区流动是推动粤港澳三地⾼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能降低企业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成本,亦能促进⼤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助⼒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局。今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签署《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更有助于内地数据⽅便有序地跨境流通⾄香港,有利于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数据港。当前,粤港澳数据跨境主要的困局体现在“南下北上”法规上的差异。在香港,除了金融、医疗数据外,没有类似于内地的数据分级分类规范。粤港澳三地数据跨境,就需要实现在一国之内、三种法域背景下的数据流通。内地现行的规则是与世界接轨的,香港法律需要做一些修订。在广东建立“数据特区”,如果能解决审核、认证、执法等问题,不失为一条可考虑的路径,这样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就能够首先探索实现数据的流通,为数据跨境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粤港澳数据跨境的基础设施联通,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算力。“要想富,先修路”,数据运算、数据传输都需要算力、5G等基础设施来支撑。目前香港需要在数据基础设施方面做整体布局建设,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数据跨境做好准备。“数据特区”概念很重要,在一定范围内先行先试,有利于积累实践经验,为规则制定提供支撑,比如粤港澳三地协同制定可以衔接三方要求的数据分级分类标准等,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寻找更有效的规则对接路径。数据跨境的市场需求很大。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数据需求更为成熟,他们很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哪些类型、多大规模的数据。举例来说,香港联交所拟强制所有发行人在其ESG报告中披露与气候相关的信息,今年4月香港联交所发布咨询文件以征询市场意见,建议强制所有发行人在其ESG报告中披露与气候相关的信息,因此香港对环保数据的需求迫切,有很大的经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