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演员请就位》,饱受争议的郭敬明导演不出意外,又又又被质疑了。但出乎意料的是,郭敬明的应对。
新人演员郭俊辰和董力演完郭敬明小说改编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片段后,老戏骨李诚儒老师在表达完对年轻演员台词演技的不满后,将矛头直指郭敬明的原著「家国情怀,忠人义士,我们要写的东西太多了,难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再看这种高中生谈恋爱……这种就是畅销书,那我倒问一句,这样下去,这一辈人起来之后,他们受到什么教育了。」
这里必须表扬郭敬明导演的应对。首先,他虚心接受了表演中存在不足,并将大部分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然后,郭敬明辩解到《悲伤逆流成河》是中国第一部认真讨论校园霸凌的小说和电影,不仅仅是小情小爱。但最精彩的也是最让我动容的是最后一段话,「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是不是我们能够允许我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这是电影的魅力。」
01
李诚儒老师说的那段话本身并没有那么恶劣,语气还算平和,也没有人身攻击,但是这里面的逻辑漏洞太大了。
首先,批判至少要做就是论事,就作品论作品。对影视作品的探讨没问题,认为好作品要有深度没有问题,就作品本身评价好坏也没有问题。但是,李诚儒老师看了一个电影的一个片段,没有任何推导就直接扩大到整个题材,一棒子打死了一种题材。偏见,往往就来自于把部分的特征粗暴地扩大到整体。
其次,用自以为的一套标准去衡量所有作品。影视作品一定要有深度,要有教育价值么?所有人看影视剧都是为了追求深度么?年轻人看电视剧是为了被教育么?年少的时候,我也特别喜欢自诩有深度和内涵,很少看偶像剧和国产剧,喜欢看日剧和美剧。但神奇的是,我是在最深切感受到美剧对人性探讨的深度时,转向了看国产剧。似乎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对电视剧的追求,从深刻转向了消遣。原因无他,生活太辛苦了,已经不想在影视剧中去追求深刻了,只想偶尔感受下肤浅的快乐。每个人看影视作品的追求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所谓的艺术和深度,去评判所有的作品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那么多好书、生活那么苦,还不够年轻人受教育?
最后,李诚儒老师在单采中为自己着补说「不是说校园恋爱,不能作为文艺宣传的事情,我只是认为,不能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说得很文艺,但是这里偷换概念了。之前那段话批判的明明是题材,是「小情小爱」,这里却变成了廉价的笔触。什么叫廉价的笔触?将自己批判的对象归结到一个模糊的负面概念,听众可以带入各种不好的方面,比如空洞的台词、制作的粗制滥造、沙雕的剧本,这是一句不会错的话。
02
在文化多元化的表象下,其实是暗含着严格的文化等级秩序,品味优劣的标准深深根植于社会经验中。目前社会上随处可见的鄙视链就可见一斑。而郭敬明就处于鄙视链偏下端的位置,他常年被嘲,所以我相信他的这段话是真诚的。他说的这段话,可能这不仅仅是对李诚儒老师的反驳,也是他一直想对所有人说的话。对鄙视链下游怀抱天然的优越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种优越感让人很难客观去评价作品、创作者和观众。这次李诚儒老师会说出上面那段话,其实根源在这里。是人就会有偏见,但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的偏见。
郭敬明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幻城》成名后,一直被群嘲的是抄袭、文风矫揉造作、商业炒作等等,这些尚可以算理性探讨,抄袭也是洗不白的。但可怕的是,当慢慢的大家似乎接受了郭敬明很low的设定,甚至连身高都会被群嘲。我甚至在想,如果这次李老师不是对郭敬明说出这段话,还会有人为他说话么?
03
虽然我也一直不太喜欢郭敬明,不喜欢他的作品,也觉得这一期他的点评有点尬。但就事论事,他最后那段话「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虽然确有拔高李诚儒意思的嫌疑,但是给我的触动太大了。李老师作为行业大佬,都不能完全破除自身的偏见,更不要说受众更广的网络了。
在这个杠精横行、网络暴力随处可见、恶意举报开始兴起的年代,这句话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因为「我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应该存在;我讨厌的东西,就不应该有人喜欢」这种想法,是真的很容易从观念转化为行动。讨厌的公众号被封说活该,网文作者被骂到退圈,偶像明星因恶意举报而退赛。这些都是现实发生的事情。
这几年重新开始玩微博,关注了一些喜欢的网文作者。之前一直以为看小说是岁月静好,没想到微博上处处血雨腥风。在互联网时代,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作者可能需要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负面评价,若都是理性评价便罢了,但谁能说自己是完全理性的呢?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主观的,有人喜欢,必然有人不喜欢,尤其是网络文学,本身没什么硬性标准,大家也只能从纯感受上去谈,若掺杂了偏见或负面的情感,吐槽很可能就演化成谩骂了。
三观不正,剧情狗血,人设不好,角色太渣,喜欢的角色写死了,甚至剧情不如意,作者都可能会被骂,我关注过的网文作者几乎无一幸免,甚至还有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现在很多作者写文都战战兢兢的,在写文之初,就把能想到的所有雷点都列出来,甚至直接把整个梗放在前面,反复提醒,请介意者慎入,还要反复强调作品不代表作者别人的三观。不仅作者,推荐文章的人、评论的人都可能会被骂。
创作是自由的,对作品的探讨和批评也是自由的,但请正式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文化多元化不仅仅是口头说说,少一点优越感,让社会多一点弹性。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坚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