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二】感悟
学佛的人中,有的人会发心,说要度化众生,但是如果有这种度众生的想法,还是没有理解佛祖的本意。因为佛祖并不会觉得有需要去度化的众生,因为他没有众生相。
还有的人会有“我相”,觉得我需要去精进、忍辱、布施、持戒等。但是执着于我相也是未见本性。如来所说的我,是不住我相的我,所以才称作是我。还有如来所说的凡夫,也是不住凡夫相的凡夫,所以才称作是凡夫。
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主要思想是不要住众生相。而度众生相同时就包含了两个主体,分别是我和凡夫,所以接下来就分别来讲不要住我相,不要住凡夫相。
【三】提问
1、佛在度众生吗?
在这一章释迦摩尼继续强调了一个重点,也就是不要著度众生相,可能有人会发心说要度化众生,需要去解救、帮助他人脱离苦海,可是这样在释迦摩尼看来就是在著相。如果说外界存在需要被帮助的人,那就是在著相,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如果心里想我需要去帮助他人,就同时有我相和他人相了。如果执着于这些相,就不能够体悟如来本性。
2、如来说的“我”是什么?
如来所说的“我”,已经包含了不住我相的意思,所以才称作是我。但是凡夫所理解的我,就是那个有形有相的小我,于是就执着在我的各种杂念妄想中,我需要精进佛法,我需要去吃戒忍辱,我需要去帮助他人。
但是执着于我是没有办法悟到本性的。所以就是要舍弃各种我相,不执着于我相,从无相之心来看我的各种相。
3、如来说的“凡夫”是什么?
如来所说的“凡夫”,也不是实有的凡夫。来看每个人,每个人其实都是有佛性的,可能因为本心被遮蔽,所以没有领悟到佛性,而是被执着妄想所迁扰。关键的是,如来不会执着于凡夫相,所以也就不会执着说要去点拨凡夫,就不会住度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