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莉,来自甘肃省定西市中医医院,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中医儿科主任医师。
2003年师从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习,2023年至今陆续在华医世界聆听了何庆勇、庞博教授等名医名家的课程,受益匪浅。
擅长治疗小儿感冒、咳嗽、厌食、便秘、紫癜、抽动症等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首先感谢华医世界这个平台组织了这次“牛人大赛”,让我有机会参赛并给予悉心指导。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小儿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个人临床心得”。
腋下体温超过37.3度即为发热,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多种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这个发热不是病人感觉自己身上热。我们辨寒证、热证的时候也不是根据体温的高低辨识,而是根据病人怕冷,还是不怕冷。
西医认为有细菌、病毒、支原体、新冠等等病原体感染,给予对症治疗;中医认为发热有外感、内伤之分。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遍迅速;小儿肺、脾常不足,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会自节,在外易受寒邪所侵,在内易为饮食所伤,从而出现发热、积食等疾病。《景岳全书。小儿则》指出“其脏器轻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而愈”。
今天探讨的是感冒中发热(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治疗,或内伤饮食等病因引起的积食发热的治疗。其他中西医发热不在讨论范围。
一、外感发热与积食发热的区别
如果发热时,身体前面比后面热,肚子比后背热,这很可能是积食引起的发热,简单说就是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如果后背热得更厉害,并伴有怕冷的症状,那可能是外感发热,即感冒。通常在孩子进诊室后,我会先握握他们的手。手心热往往是由内热引起的,而手背凉则可能意味着三阳经受寒,就是外感发热的一种表现。临床上,这两种发热情况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积食导致的发热,额头、面部及腹部会显得格外热,食积发热主要是因为孩子本身就有外感,肺气失宣,在吃了大量的高热食物后,出现了食积,食物积在肠腑,腑气不通,积而化热,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之热上传到肺经,与原本的外感相合,出现发热。
1、六经辨证
(1)太阳病(表阳证)——发热恶寒(有寒又有热)
原因:风寒侵袭体表,引起人体一系列不适证,最主要是以“发热、恶寒、身体酸痛”为主。恶寒是因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失常,不能温肌表,出现恶寒。
伴有:头痛、身痛、咽痛、无汗、汗出、咳嗽等证
调理:发汗解表。太阳病分有汗,用桂枝汤证;无汗,用麻黄汤证。
(2)、阳明经病(里阳证)——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实热)
原因:病邪从太阳深入到阳明,邪热入里,所以阳明病发热与太阳病发热的区别就是没有恶寒的现象。而它的发热如同潮水一样,定时而来(下午3-5点)
伴有: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腹满、便秘、烦躁等证
调理:这时就不能发汗了,热弥散身体内部,发汗只会加重。应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清热方剂:白虎汤、栀子豉汤,攻下的方剂有承气汤。
(3)、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往来寒热(时冷时热)
原因:少阳经位于半表半里,邪气会一部分继续侵入体内则发热,一部分退出于体表则恶寒。所以它的发病特点是:一会怕热,一会怕冷,但热通常是低热状态。
伴有:偏头疼,呕吐,口苦、咽干、目眩
调理:既不能单纯发汗,又不能单纯清下,而是要调和少阳,解表散热。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
(4)、太阴病(表阴证)一一发热手足自温(手足心热,其它不热,虚热)
原因:太阴病没有全身的发热,是因为中阳不足,邪入太阴,抗邪无力,他表现不了全身的发热,充其量只能出现手足自温。而且这种热属于虚热
伴有:脘腹胀满隐痛,喜温,浑身乏力,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舌苔白润滑调理;补足中阳,同时燥湿散寒
代表方剂:理中汤、桂枝加芍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还有桂枝加附子汤。
(5)少阴病(里阴证)一一发热为真寒假热(虚热,真寒假热,里寒外热)
原因:疾病到了少阴,往往较为严重,提示心肾阴阳俱衰,又以肾阳衰为主。那阳虚又为何会发热:这是因阳气性轻,虚则上浮,导致发热,眩晕,头脑不清晰。但由于根是虚的,所以还会怕冷,手脚冰凉,表现和太阳病有些相似,两者区别在于脉象:脉象微弱为真阳不足,阳气浮动(少阴病);脉象浮紧、浮缓,而不微弱(太阳病)
伴有:心烦易躁,口燥咽痛,四肢逆冷、畏寒蜷卧、腰痛膝冷、面色少华等
调理:温养为主。方剂: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等,均以四逆汤为基础,回阳救逆。
2、发热的症状采集及鉴别诊断
第一问怕不怕冷:是怕冷,还是怕热。怕冷就是表证(怕冷是寒证,怕热是热证),如果病人觉得特别的怕冷,即使高烧到39度40度,那这就是寒证,是表证,一定要用温药发汗;里证就是热证,病人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就是排除表证,反恶热就说明是里证、是热证),所以发热汗出他们两个是一模一样。病人高热的时候自己怕热,那这个里阳证;另外一种就比较多见,病人如果高热的很厉害的时候,他没有明显的怕冷,没有明显的怕热,那就是半表半里证。
第二问怕冷以后出汗不出汗:不出汗是表实证,出汗是表虚证。如果出汗的话,看得见、摸得着,表虚证,如果出汗的时候表虚证,再问病人,再看病人精神头好不好,爱不爱睡觉?是不是气力也不足了?如果他的精神头很好,它就是阳证,就用桂枝汤。如果精神头也差,也怕冷,也出汗,那么用桂枝加附子汤,这就是表阴证。如果怕冷,不出汗那就是表实证,问他精神头好不好?精神头好,那就表阳证里面的实证,用麻黄汤。如果不出汗,精神头也不好,也怕冷,那就是表阴证的实证,麻黄甘草附子汤。这是发热里面最常见的证型,就是表证里面的阳证和阴证。
里阳证的发热就非常好鉴别了。比方即使有高热的时候,它一般出汗比较多,还比较怕热,怕热才是最关键的。可以想像一下夏天的一个人,出一身汗,人还特别怕热,口还特别渴,这是一个生理状态,如果变成病理状态,它就是阳明病的状态。这就是里热证,夏天吃西瓜缓解口渴怕热,西瓜是天生的白虎汤,如果口再渴得厉害,就用白虎加人参汤。这阳明里热证的治法。
还有一种情况,怕热,出汗多,大便也干了,人说胡话了,津液损伤很重了,那用大承气汤等承气类方,这是里证阳证实证的治疗。
半表半里证的治疗就非常简单,如果阳证的话,用柴胡类方,小柴胡汤是最常见的,那么小柴胡汤治疗发热性疾病,怎么把握呢?患者发热,不怕冷;也不怕热;或者是一阵怕冷,一阵怕热,它就是半表半里证。如果没有怕冷怕热,而只是表现出食欲差了,嗓子疼了,口干了,那它也是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证,就用小柴胡汤就行了。
三、积食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以下表现提示脾胃积热引起的发热,需要赶紧清热通腑,发热,手心热、肚子热;口臭,大便气味很臭;睡觉不踏实、喜欢翻来覆去或者趴睡;口唇红、脸颊红;舌红苔厚腻,甚至舌头上有很多红点、草莓舌。
治则:消食化积、清热通腑。
处方:保和丸加减,同时还可以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推拿消积清热方:三清二运
三清: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各100-300次。清脾胃中焦积热,理脾胃气机,排泄肠腑积热。
二运:运板门、逆运内八卦各100-300次。降胃气,平胃气,顾护脾胃,以免清泻太过。
四、临床验案(小柴胡汤治疗反复发热案)
2023年9月15日初诊:患儿男性,10岁,主因反复“发热10天,加重1天”就诊。
现病史:患儿10天来反复发热、恶寒、头疼头晕、咽干咽痛、纳差乏力,体温最高达38.9度,曾在某个体诊所、某医院等多处就诊,血检提示白细胞增高,余未见明显异常。曾给予“抗感颗粒、蒲地蓝口服液、阿莫西林、布洛芬”等口服,输液5天,仍反复发热,今来我院求治。
刻下证见:发热恶寒(一会儿怕热,一会儿怕冷),喝布洛芬以后会出汗,体温降低,4-5个小时之后会继续发热恶寒,头晕、时有恶心、不思饮食、没有胃口,感觉嘴里木木的,乏力倦怠、咽干咽痛。舌质淡,苔白略腻,咽部红肿,脉浮弦。
诊断:感冒少阳证
治疗:调和少阳,解表散热。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黄芩6、清半夏5、甘草5、生姜6、桂枝5、大枣20、玄参6、青蒿9(后下)、炒白芍5、连翘6、甜叶菊1
3剂,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1剂。
2023年9月19日复诊:家长代诉:服药后热退身凉,精神好转,食纳增,头晕、咽痛等诸症消失。要求再开2剂以巩固疗效。
分析:本案是典型的少阳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方中柴胡疏邪透表,轻清升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泻火,善清胆经,与君药相配,一散半表之邪,一清表里之热,为臣药;清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党参、生姜、大枣益胃气、和营卫扶正祛邪为佐使药。黄煌教授讲过:口苦可以是病人感觉到真正的口苦,也可以是没有胃口,或者感觉嘴里木木的,或者味觉、嗅觉减低。
本案患儿口服布洛芬后汗出热退,往来寒热,所以加上桂枝白芍以和营卫;咽部红肿疼痛,加上连翘以清热散结;青蒿养阴清热,甜叶菊无治疗作用,能提高患儿服药的依从性。
五、临床心得
1、出汗的要求是微微的汗出,不是出大汗,出大汗以后病就除不了,而且伤人体的津液。
2、如果出汗太多怎么办?喝点糖盐水,最关键的是把里面的津液给补上。
3、小儿推拿可以摩涌泉或者揉内劳宫穴,滋阴生津降火。躯干温度高而手脚冰凉凉的发烧,说明脚底水源到达不了身体的主战场,"远水救不了近火”,就可以摩涌泉或者擦涌泉,让井底泉水往上输送灌溉。
内劳宫:水源充足才能灭火清热
功效:内劳宫是清法的代表,治各种发热。
位置:手掌中心凹陷处,该穴下方横亘的是掌指关节,而上方左右为凸起的大小鱼际,使得内劳宫犹如三面环山的湖泊,也是小儿水之源泉,而大小鱼际之间的豁口是小天心,这一豁口犹如该水源的进出水口。清天河水的这个水,就是从内劳宫这个穴位引来的。
操作:单独操作的时候,可揉(揉3分钟),可掐(掐10次)。发烧时,可以将内劳宫和清天河水放在一起来操作,内劳宫使身体里水源源不断涌出,再借由清天河水,输送到身体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