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幽默中见教育真章——读《做一个幽默的老师》有感

暑假伊始,赵校长推荐阅读两本书,我首选了《做一个幽默的老师》,它如同一颗裹着糖衣的石子,从封皮到书名都格外吸引我。因为这本书同组的宗鲜曾经推荐过,因为我深知一个幽默的人的魅力。从7月9日收到书到今天7月19日读完,十天时间里,我在陈锡老师的文字里反复穿梭,时而被案例逗得捧腹,时而因教育智慧陷入沉思。合上书页时,窗外的蝉鸣似乎都染上了几分趣味——原来教育可以不必是板着脸的训诫,不必是高举威严的压制,幽默这把"软钥匙",竟能打开师生心灵间最坚固的门。


一、幽默不是技巧,而是教育观的温柔表达。

全书分为三辑,《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励志教育》《课堂困境化解》共74篇案例,每篇都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教育情景剧:从背景介绍到目标设定,从实施准备到过程细节,再到最终效果反馈,逻辑清晰如教学预案。最令人称道的是,每个案例结尾都会精准标注所用的幽默工具——"拟人化""反话正说""因果联想""夸张"等22种方法,如同给教育者递上了一份"幽默工具箱"。

但真正打动我的,不是这些工具的罗列,而是陈锡老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在"课堂困境化解"一辑中,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面对上课总爱偷偷照镜子的学生,他没有没收镜子或当众批评,而是把学生的镜子夸张地称为“魔镜,提醒学生赶快把“魔镜收起来,否则就要“斩妖除魔”。一句带着"夸张"的调侃,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点明了问题,远比"上课不准照镜子"的呵斥更有力量。这让我想起自己曾在课堂上因学生走神而大发雷霆,结果整节课气氛凝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两相对比才明白:幽默的背后,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是"教育即唤醒"的生动实践。

二、幽默的底气,藏在日积月累的"言值"里。

书中的案例常常让我惊叹于陈锡老师的"知识储备库":批评学生违纪时,他信手拈来"同是天涯漏网鱼,相逢何必互取笑"的活用诗句;教育学生做事有条理时,他活用一个与迷糊有关的幽默搞笑的故事,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明白什么是迷糊病,领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甚至把《陋室铭》改为《教室铭》,连网络流行语"我太难了"影片"流浪地球"都能巧妙融入班会,让说教变成年轻人能听懂的"暗号"。这种将诗词、名篇、影视、网络资源信手拈来的能力,绝非临时抱佛脚的技巧,而是长期积累的"言值"体现。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日常:备课只盯着教材考点,课后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早已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闲书、看一部好电影,更别说积累笑话、歌词这类"非功利性知识"。陈锡老师在书中说:"幽默是知识的溢出,当你的储备足够丰富,有趣的表达会自然流淌。"深以为然。教育者的"言值",从来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将生活的厚度、知识的广度,转化为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温度。

三、从"刻板说教"到"幽默浸润",更是一个教育者的自我革新。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不断对照自我的过程。可能如我这一代教师,大多成长于"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环境,习惯了"一本正经的道理""不容置疑的威严"。我曾固执地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容挑战,课堂纪律必须靠"震慑"来维持。直到去年,班里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小练笔里写道:"老师,您讲课很认真,但每次您板着脸怒目圆睁的时候,我都不敢抬头。"这句话像一根刺,让我第一次怀疑:威严之下,是不是错过了太多教育的可能?

陈锡老师的案例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当学生迟到时,与其质问"为什么又迟到",不如笑着说"你这是在用脚步丈量教室到校门的距离吗?下次争取创个新纪录?";当作业质量差时,与其批评"态度不端正",不如调侃"这作业怕是昨晚跟周公商量着写的?今天得再跟知识好好聊聊"。这些带着温度的表达,既守住了教育的底线,又给了学生台阶,更重要的是,它让师生关系从"对立"变成了"同盟"。正如书中所言:"幽默不是让学生笑,而是让学生在笑中接受教育,在轻松中明白道理。"

四、走向幽默教育的实践路径:从积累到反思。

合上书后,我在扉页写下三行字,作为接下来的行动指南:

1、建立"幽默素材库":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生活中的笑话、有趣的歌词、影视金句,甚至学生间的流行语。每天花10分钟阅读,每周尝试在课堂上用一次。

2、在实践中打磨工具:从最基础的"自嘲"开始练习。面对自己板书的错别字,与其慌忙擦掉,不如笑着说:"看来老师的笔今天有点叛逆,大家可别学它,作业里可不能有这样的'小调皮'。"慢慢尝试"反话正说""因果联想",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3、坚持"教育日志"反思:记录每次使用幽默工具的场景、学生的反应、达到的效果,每周对照书中案例复盘。比如用"夸张"法批评学生时,是让学生会心一笑还是感到尴尬?同样的方法,对性格开朗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效果是否有差异?在反思中调整,才能让幽默真正成为"因材施教"的助力。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幽默是途中最温暖的光。陈锡老师在书的后记中说:"幽默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它能让教育变得更美好。"这个暑假,这个七月,我不仅收获了一份"幽默工具箱",更收获了一种教育信念——当我们放下刻板的威严,带着真诚与智慧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便会如夏日清风,温柔而有力量。这或许就是《做一个幽默的老师》给予我们每个教育者最珍贵的礼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