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这天,仍然还处于假期,但我已在工作岗位上了。处理完手头上的工作,一口气读完了这部短篇小说《第一炉香》。
这个短篇,我多年前曾读过一遍,但却没有读懂。如今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再通读一遍,算是基本搞懂了。
张爱玲写的那个有战事的年代,时间上离我们已经很久远。就连那个香港,对我们北方人来说,空间上也隔着很远。
张爱玲一生足够传奇,民国才女之中也算得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她和她的文章,想必已被后人写过多少遍了。如果再写,大概会让人生厌。但既然是读书,难免要在书上写写划划,做些标注。一方面是表明自己确实是用过心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今后再读时的一种注解。
1
《第一炉香》主要是写了一个女中学生葛薇龙,从上海到了香港,受姑母影响,从一个单纯的女学生,沦为一个交际花的故事。
具体的内容,百度可以查的到。当然,这自然是冰冷的,没有生命力的介绍。
百度查不到的,是张爱玲写小说的功底。这才是有温度的。从这里面足够看得出,张爱玲之所以被称之为民国才女,绝不是后人随便一说的。
张爱玲虽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她在文坛中的地位,却是不能不令人佩服的。你可以不喜欢她的人,但不得不喜欢她的文。
2
这部小说其实只有有限的几个人物。
葛薇龙:女主,一个极其普通的上海女子,后至香港投靠其姑母。南英中学女中学生。
梁太太:葛薇龙姑母,早年与家人闹翻,嫁给广东富商梁季腾做第四房姨太太,后寡居,一个精致的极物质主义者,一个腐烂的利己主义者。
睨儿:梁太太的年轻佣人。
睇睇:梁太太的年轻佣人。
卢兆麟:唱诗班的少年英俊,被梁太太勾搭。
乔琪乔:家境算是优渥。开始与梁太太关系不明不白,后在梁太太的撮合下,与葛薇龙结婚。一个花花公子式的小渣男。
乔诚:乔琪乔的父亲,爵士。
周吉婕:乔琪乔的同母异父的妹妹。
司徒协:汕头搪瓷业巨头。与梁太太关系不清不白。当然,也对年青貌美的葛薇龙垂涎三尺。
另外的几个,都是陪衬。在文中只是约略提到,并没有实际出现过。
3
写得精采的地方,通篇都是,只略举几处。
那妇人道:“有什么难懂的?贼骨头脾气罢了!必得偷偷摸摸的,才有意思!”
看到这句,居然想起了那个段子: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越是破落户,越是茅厕里的砖头,又臭又硬。
对这句话,我们大概都有同感。
她看她姑母是个有本领的人,一手挽住了时代的世界,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
现实生活中确实也不乏这样的人。尤其是官场。
她到底不脱孩子气,忍不住锁上了房门,偷偷的一件一件试穿着,却都合身。
小孩子都是这个样子。明里说不想要,心里却喜欢得很。
两个人四颗眼珠子,似乎是用线穿成一串似的,难解难分。
我在这句下面标注:写绝了。
梁太太手里使刀切着冷牛舌头,只管对着那牛舌头微笑。过了一会儿,她拿起水杯来喝水,又对着那玻璃杯怔怔的发笑。伸手拿胡椒瓶的时候,似乎又触动了某种回忆,嘴角的笑痕更深了。
人在某种情况下,确实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她竭力地在他的黑眼镜里寻找他的眼睛,可是她只看见眼镜里反映的她自己的影子,缩小的,而且惨白的。
脸对着脸注视,往往会产生如此效果。
她就这样脸朝下躺,躺了一夜,姿势从没有改过。脸底下的床单子渐渐的湿了,冰凉的水晕子一直浸到肩膀底下。
没有一个“哭”字,却把主人公的伤心欲绝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曹雪芹老先生的笔法被张爱玲学去了不少,怪不得张爱玲能够写出《红楼梦魇》。
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这就是对葛薇龙堕落后真实生活的描述,可谓一针见血。
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根本谈不到公平两个字。
这句话,到现在说起来,仍然算是一个真理。
4
读完张爱玲的这部短篇,我的感受是:一声叹息。
5
除了知道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外(尽管这句话放到今天仍有争议,但仔细想想仍不失有道理),不妨记住以下经典: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送给胡兰成照片背后的留言)
今生今世,但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今生今世》)
6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孤傲、敏感、冷漠、怪异。
绝世的聪明才华,孤傲冷漠的性情。
这就是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