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闺密的每日一省,被她文中的两个细节所吸引。
一个不是很熟的家长建议她买什么什么样的衣服,闺密饶有兴趣地听着,后面坚定又不失礼貌地拒绝。
家委聚餐,闺密主动和老师们交流互动给孩子支持,做好了角色归位和位置认同。
这两个点,如果换成我会发生什么呢?
不相熟的人直白地给建议,我一方面会觉得她指手划脚太会显摆,另一方面我感受到的可能是指责多一点儿,内心越发的自卑。
假如跟老师、校长或领导聚餐,我是能躲多远躲多远,离太近总感觉会不自在,更别说交流了。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处理千差万别,这是能力的问题吗?我越来越发现处理方式不一样,更多的是思维的差别。
我不知道其他女性会花多少时间来自我怀疑,自我消耗,但我几乎每天早上从起床就开始了。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怀疑自己不够可爱、不惹人爱,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怀疑自己没有魅力、工作平淡,终于熬到了四十岁,我又开始怀疑自己一脸死相,处处不如意。我总觉得我这个病好了,我就开心了;我儿子成功了我就好了;我爱人优秀了我就幸福了。于是我隔三岔五就觉得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无论是作为职业者还是作为母亲或爱人。实际上当身上的某个疾病好了的时候,我又会发现自身让自己不开心的另一个问题;孩子某个方面好了,我又会发现另一个让我不爽的行为;看到爱人的某个优秀之处,同时必定会指出他另一个让我烦躁的事。
在以前,闺密这种人的存在,简直就是对我自信心的暴击。我在心里无数次对自己说:你看看人家!
其实“完美人设”给自己制造了数不清的压力和困惑。我需要打破“人造完美”,从几个方面重建自我。
1.行动越早,痛苦越小。对人生难题要打运动战,无论如何都别坐在泥坑里哭闹,“先行动起来”。
2.相信家族传统的力量。热情、精力旺盛、冒险精神、组织能力、重视专业,这些重要的成功素质,在“硅谷钢铁侠”的三代人身上都有突出的体现,而且代代传承,没有损耗。
埃隆·马斯克号称“硅谷钢铁侠”,不过在他外公面前,他简直不值一提。毕竟他的外公和外婆是那种在南非的家里突然想去趟澳大利亚,就自己开飞机去的人。他们导航全凭指南针。那可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3.对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看见你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4.需要无可救药地盲目自信。只要是女人,她就总会对自己这里或者那里不满意。真相是:人们只会关注你最好的部分。所以,尽管自信吧。
过成啥样,决定权在我,而不是发生的人和事。
让我们拥有积极的思维模式——“少一些内耗和纠结,多一些幸免于难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