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亮工作日志4.29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分析

一、优点

1. **直观教学,符合认知特点** 

  - 通过分小棒、摆圆片等实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具象概念,降低抽象思维难度。 

  - 利用分糖果、分水果等生活场景导入,贴近学生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 **注重算理与算法结合** 

  - 强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核心规则,结合分物过程解释原理(如分完一轮剩下的不够再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逻辑。 

  - 通过对比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深化对除法本质的认知。 


3. **分层练习设计合理** 

  - 基础题(如填空计算)巩固算法,提高熟练度; 

  - 应用型题目(如“最多能搭几个房子?还剩几块积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 拓展题(如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推理)激发高阶思维。 


---


#### **二、缺点** 

1. **难点突破不足** 

  - 学生对余数的“实际意义”理解模糊,例如“余数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继续分?”缺乏深入探讨。 

  - 部分学生混淆“余数单位”与“商单位”(如商是“个”,余数写成“根”),教师未及时纠正。 


2. **课堂互动形式单一** 

  - 以问答式教学为主,学生自主探究机会较少,小组合作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思维碰撞。 

  - 未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对典型错例(如余数≥除数)的分析不够充分。 


3. **联系实际应用不足** 

  - 缺少真实问题情境的延伸(如日历中的周期问题、分组游戏设计),导致学生对余数的应用价值感知较弱。 


---


#### **三、建议** 

1. **强化余数的意义理解** 

  - 增加“余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讨论,例如: 

    - 班级分组:“23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剩下几人需要调整吗?” 

    - 日期周期:“今天是星期三,25天后是星期几?”(渗透余数与周期规律的联系)。 


2. **设计多样化探究活动** 

  - 任务驱动:提供开放性任务(如“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搭正方形,记录余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 错例分析:展示学生典型错误,组织讨论“余数为什么不能比除数大”,强化规则记忆。 


3. **跨学科融合与评价优化** 

  - 结合美术课设计“余数拼贴画”(如用固定数量图形拼图案,记录剩余图形),增强学习趣味性。 

  - 采用表现性评价:观察学生在操作、表达、解决问题中的表现,而非仅依赖纸笔测试。 


--总结**:本课在算理与操作结合上较为扎实,但需加强学生对余数意义的深度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丰富探究活动、联系生活场景及优化评价方式,可进一步提升课堂实效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其中重点需要学生掌握并牢记的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 先看...
    日月是为明阅读 56评论 0 0
  • 今天在教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运算律的简便计算这一课程时,我仿佛引领着学生们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数学探索之旅。...
    日月是为明阅读 33评论 0 1
  • 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这一说法在基础算术中是成立的,但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和定义来理解。 1. **逆运算的定义** ...
    日月是为明阅读 37评论 0 1
  • 本学期的课程已经接近尾声,眨眼间一学期就要过去了。接下来的重心要放在如何高效的复习上来,我整理了一些资料,以供参考...
    日月是为明阅读 61评论 0 0
  •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将小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对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提升数学应用能力至关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日月是为明阅读 66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