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是沈从文《边城》中的駢偶佳句。
春节过后是桃花绽放的季节。有500多亩桃树的黄沙坪村,那时将是一片花海,赏花者众。六、七月桃子成熟,这里的“合先一号”远近闻名,买桃者多。
“合先一号”是黄沙坪村村主任吴合先自己培育的优质品种,他种桃成功后免费赠送5000株桃苗给乡亲们,当然是希望大家一起发财致富。
刚才那位阿伯说吴村长是好人,劝乡亲们种桃子。问他种了没有,他把低下的头轻轻摇了摇。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若农,则无不志于得粟者。其窳者,既劝之而固不加勤;而劝之也,还以伤农。”
王夫之认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赞扬的“魏诏守令劝课农事”实际上是添乱、扰民,只会对正常的农业生产起干扰作用。父母官们为向朝廷显示自己劝农有功,势必「饰美增赋(税赋)以邀赏」,这样一来,「天下之病尚何言哉!」
他举例说元朝的统治者课民种桑也是如此,甚至许多地方本不适宜种桑也强迫之,而明朝又沿袭了这种弊政,因此「害极于四百余年而不息」。
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客座教授的秦晖先生,将中国历史上历次税制改革的结果是一次次加重农民的税负,称之为「黄宗羲定律」。2005年中国取消农业税,「黄宗羲定律」在中国失去意义,那么「王夫之定律」呢?
想到这里,猜到阿伯摇头的两个可能,后悔没有听「好人」的劝说?心里有农民的「王夫之定律」?
2018年12月17日(四)
转载于2019年2月9日香港文汇报
新记:沈从文的《长河》以辰河中部的辰溪县吕家坪为背景,仲夏橘子开花香馥醉人,九月橘子成熟,随处堆积,如一堆堆火焰……
一次在吉首开往广州列车上遇到一位吕家坪女士,在外面打工多年的她说,现在种橘子不赚钱,吕家坪的橘子、柚子树都没有护理,当地人只是精心照料其中一两棵,为的是收获的果实自家食用。
反观中国水果市场,美国橙等外国水果大行其道,说明中国的水果,无论品种、种植、流通都大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