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高晓松的《鱼羊野史》,中午吃完饭天气好出去散步也是在听他的《晓说》,所以想说点自己的想法。
这算是个比较有个性的人物,当年的《同桌的你》红遍大江南北,尤其是校园里,大家都耳熟能详。即使放在现在,只要涉及到校园,依然会听到这首歌。
唱出了很多人的故事,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唱出了很多人隐藏在内心的东西。所以到后来,还拍成了电影。
矮大紧是个才子,学习成绩好进了清华学了最好的雷达专业,爱上吉他唱起校园民谣最后退了学。二十七岁就开了自己的音乐会,又创办了自己的太合麦田公司签了很多优质歌手,后来又当了导演,自己开了节目。
期间还经历了跟很小年纪的妹子结婚有了女儿,又离了婚。因为醉驾而入狱了一段时间。
但他的才华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见识,自己的阅历去解读每一件事。没有完全的正确,也没有完全的不正确,只是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最后呈现出现的着重点也是不同。
高老师的外公外婆是留过学回来建设国家的教授,父母也是教授,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他,哪怕没有拿到清华的毕业证书,就算哪怕没有拿到本科证书,完全不影响他个人的发展。
从小被家里逼着去读很多古诗词,比起很多同龄人,很早就已经把诗词融入自己的生活里。因为家里长辈的身份和学识原因,他接触到的都是比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为什么大家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我们的价值观念会在潜移默化里发生改变,而一个好的环境更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
他们家认识的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大人物,比如林徽因梁思成,钱钟书等等啊。他们交流的话题,他们的观点在彼此的碰撞里得到升华。而高老师在这样的氛围里自然而然很容易吸收进去很多有用的东西,除了知识,还有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无非是最重要的东西,决定了你在什么环境里遇到什么事情你会用什么态度去看待和面对决定了你看世界的高度和深度。
想一想,我们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到了现在这代人家里可能才有了大学生,还没有出现过大学教授,而人家在距离自己应该是前三代的长辈那里就有了留学归来的大学教授,并且在以后的两代人里都是才子。
我们所处的环境,长辈没有见过很多事物他们也没有形成比较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的生活过得比较粗糙。也许在自己成长的环境里,听到的最多是农村里的争争吵吵,听到的是大家对于村里某些人的八卦,感受到的是大家对于你未结婚的谴责。以及因为缺乏知识和见识的狭隘观念,所以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从农村走到城市,从一个普通没有读过书到成为融会贯通很多东西的人,中间要经历了很多的努力和挣扎。
也许物质上跟上了,但是精神世界不一样跟得上。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一夜暴富的暴发户大家其实并不是特别尊重,他们也会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成为读书人,为什么他们总会捐资到学校。
精神世界的东西很需要一个人去沉淀才能真正拥有,需要时间,经历,学识,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类似高晓松那样的环境里,因为耳濡目染,所以很快便可以吸收,于是在这样的过程里,他能看到的,知道的,比一般人要多很多。
而像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变为自己的资产,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要很多次的提醒自己,要很经常地让自己注意,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将别人轻易吸收的东西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就像王思聪他爸给他去投资小尝试的资金,也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辈子都赚不到,赚的到的也不知道要用多少年的时间。但是他们不用,特别轻而易举。
很多人都说为什么不回家乡,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在这里挣扎。好不容易让自己走了出来,可以让自己见识更多新鲜的东西,好不容易找到比之前的自己更好的平台,为什么还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