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梢黄,去看娘。是我们这地方的民俗谚语。出嫁后的姑娘,每到小麦快要成熟的季节,带些父母爱吃的食品,为父母置备几件夏季新衣鞋子,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爹娘。
不知何时,国人又兴起了母亲节。上网一查,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14年,美国参众两院将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母亲节,以表示对母亲的伟大和尊敬。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于港澳台,后来传播到广东等南方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渐在全国广为传播流行。
实际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都有节日的历史缘由和内涵。中华母亲节促进会,正在着力向中央提议,要成立自己的中华母亲节。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几千年前的典故,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奉献精神。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孟子的出生日,也是孟母的受难日,这一天拟定为中华母亲节。
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却沿袭外国人的节日,让我们如何向后人解释?过着母亲节,却丝毫不能用五千年的文明史去解释,还要借用仅仅只有二百多年的美国历史去解释。若干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不是会耻笑我们呢,是不是感到很自卑呢,是不是感到很羞辱呢?
在我们的各个地方和民间,都有着类似的母亲节。麦梢黄,去看娘。虽然没有具体哪一天,但就是我们的地方母亲节。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比母亲更爱你更疼你更体贴你更温暖你了,甚至于我们自己。
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别冻着了!
多吃点,要吃饱,别饿着了!
慢点,别恁慌,别摔倒了!
只要你好好的,娘就放心了!
你不用挂念我,娘身板好着呢!
一句句温暖贴心的话语和嘱咐,时时在我们耳边响起。有时,我们不在意。有时,我们把它当成耳旁风。有时,我们只是敷衍地哼哼。但,那都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依依不舍,对我们的牵挂啊!
星期天带着儿子回家。看着满头白发的双亲,身子佝偻而瘦小的母亲,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的父亲,心里涌起了一阵阵的酸楚,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都来了。
看到我回来了,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但是,她嘴里还是不停地埋怨我,回来那么勤干啥,我和你大好着呢,回来买东西还浪费钱,我们啥都不缺!我是娘的其中的一个儿子,可母亲总把我当成嫁出去的姑娘!
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经历了养儿育女的艰辛。一二十年来,为养育儿女,风里来雨里去,从哇哇坠地到姗姗学步,从幼儿园识字到上大学,儿女的每一步每一天,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我们的心,每一个进步每一天成长无不倾注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孩子快乐,我们就欣慰,孩子生病,我们就急得到处求医,忐忑不安!
母亲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女。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物质贫乏缺医少药的年代,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才把四个儿女养大成人,成家立业。
儿女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儿女,可父母已经老了。没有了年轻时的美丽和矫健,没有了当年农田干活时的雄壮有力,没有了干净利落果断决策的精气神。父母辛苦操劳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奉献给了儿女。现在,父母依然固执地坚守自己的老房子。家乡的老村子,邻里之间,有他们相处了一辈子的老哥们老姐们,今天见这个明天会那个,谁家的孙子考上大学了,谁家的女儿出嫁了,总能聊出兄弟姐妹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房子,每一条小路,每一处池塘,与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都能讲出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
他们已经离不开生活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的那片土地,割舍不下对那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割舍不下乡里乡亲的淳朴厚实的情感。他们只有在这里,才会生活安逸,心里踏实,享受着每天早晨的阳光,叽叽喳喳的鸟鸣,观看着村子里每一天每一时发生着和将要发生的大情小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祝愿双亲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并祝愿天下人的父母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