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万维钢老师在专栏中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多普尼克16年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 - 《园丁与木匠》。因为作者具有科学研究的背景,不仅从科学的角度帮我们破解了很多现代育儿的迷思。还为广大父母的科学育儿之路指了一条明路。
一、育儿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种施与。
中国父母普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倾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希望尽力给孩子创造各种各样有力的条件,最终培养孩子成才。这恰恰是育儿最最大的一个迷思!
就如书名《园丁与木匠》所示,父母并不是木匠,儿女不是父母雕琢的作品,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有自己的特性,父母只是成长过程中发挥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父母究竟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作者通过分析儿童的成长发育特点给了我们进一步的指导。
二、从孩子的学习渠道来看,父母是重要的模仿者
孩子成长中有三大学习途径:
1.探索与是错
2.模仿
3.听讲
这些知识大家大概都能理解。但是不是无论是怎样的父母,孩子都会去模仿,都会去学习呢?是不是不论怎样的父母,孩子都会听从,都会按照父母的指示行动呢?
其实并不是,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生物。一个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凭借直觉来判断接触到的人是不是靠谱。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所传递的内容十分确信的人,更能获得孩子的信任,也更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常说,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一对完全不读书的父母,只是生硬地要求孩子读书,是培养不出来真正热爱阅读,有广阔视野的孩子。
所以,比起你给孩子什么规划,提供什么硬件条件,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平时如何行事,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其实才是教育中更加重要的事情。
三、从学习长期的效率来看,“玩”具有更长远的价值
现在社会竞争激励,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压力。早教班越来越多,学些的内容越来越多,单纯玩乐的时间越来越少。表面看上去,培养出来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厉害,现在很多小孩甚至在幼儿园就已经掌握了10年前小学生才要掌握的大多数知识。
但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我们要先来了解,玩乐的价值。小孩子的玩乐并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从多方面帮助小孩成长的重要途径:
1.与同伴玩 - 社交演练
2.玩玩具 - 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
3.给出假装(反应)- 培养小孩子理解他人的能力,提升心智能力
并且从长期来看,以上提到的这些综合性心智能力,远比小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能算多少数学题,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更为重要。
简而言之,玩乐多的孩子(如B),看上去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其实是积累了往后比A更快速成长的厚积薄发的能力。
《园丁与木匠》书中,还有其他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在此空间有限无法一一列举。听完万老师的解读,最大的收获是,即使是在教育这种听上去没有完全正解的事情上,也要抱着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好的一点是,看完这本书,作者会告诉你,现在大多数育儿专家说的,都不是必要的。你肯定会觉得,不再那么焦虑,对教育这件事情,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