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这种语文学习“入门级”方法,常常被使用在小学低年级学段。随着学生们学段的增加这种“入门级”学习方法就渐渐被“淘汰”。一个人都已经跑得很嗨了,就不必要再去练习如何走路了。因此,“造句”退出课堂似乎是发展的必然。
可是,现实又往往呈现另一种样子:许多许多的学生闲聊时很健谈,可是一上台讲话就喉咙熄火,一拿笔写作文就叹气挠头。他们中的许多孩子,都读过很多书,可为什么,读了许多书也枉然?
如果从考试的角度来反观语文教学,那么“阅读理解”和“作文”两项,是目前语文学习中的两大难点。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两项不好得分,而老师们则普遍感觉这两项不好教。语文教学中呈现的许多疑难问题,究竟从哪里入手才能有所改变?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敢妄谈解决之法,但经过自己的课堂践行,越来越感觉到:造好一个句子是语文学习的起点。
关于“阅读理解”笔者认为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阅读”和“理解”。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读后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意等信息,这仅仅属于“阅读”层面”,算不得“理解”。那么,什么是“理解”呢?笔者认为“理解”是指我们在了解文章的大意的基础上,不但能够确认文章的各个核心信息,而且更能理清这些核心信息之间的关联和主次等逻辑关系。怎么理解呢?讲一个小故事吧:笔者有个亲戚是厨师,有一次请他去饭店吃饭,点的菜上来之后,我一看“菜色诱人,分量足,菜肉搭配合适……”一尝“呵,味道不错……”。但是他轻轻尝了一口又看了看说:“这个菜如果再多炒一二分钟就好了,稍欠火候。这里面一定有某某料,放得也多一点了,也不该在出锅时候放,出锅后稍凉一下,再放最好……”“阅读”和“理解”的不同就在这个故事里——我的反应是“阅读”。我只知道这个菜的表层信息,(用料,色泽,口感等基本的信息),虽然我吃了这道菜,可是我还是不会做。亲戚的反应是“理解”。亲戚不仅了解我了解的一切,而且还能洞察火候,用料,以及放料时机等做菜的关键点和先后顺序,他完全够回去复制一盘更好的菜……
“造句”之前一个个独立的词语就像做菜的基本原材料,而“造句”的过程就是使用这些原材料做出更好的“菜品”的创作过程。一盘好菜要色香味俱全,一个好句子同样要表情达意文采具足。因此,造好一个句子,就等于做对做好了一个最小量级的阅读理解。而好的句子汇集起来就构成好的段落,好的段落汇集起来就构成好的篇章。如此,作文的问题也就自然得以解决。万丈高楼平地起,句子是作文的基本的单位,离开句子谈作文,则任何作文都是虚无的空中楼阁,好作文必定由好句子组成。同理,在“造句”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定就是作文的问题,一定就是阅读理解的问题,教学中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为阅读理解和作文的丰盈富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笔者举几个教学中的例子分享之。
“造句”总的要求:1.不允许造“超级简单”的句子。如“老师让我用某某造句。”2.鼓励在表达清楚“主题意思”的基础上,使用修辞手法,增加曲折性,富有故事性。(第二条标准是在动态的,实践中慢慢添加的,每次造句那个句子好,就把它的好的那一点加上去。)
“造句”的交流反馈程序:1.教师匿名宣读随机抽取的句子,同学聆听然后评判句子的好坏,从表意上,修辞上,曲折性上来评判。先评判优点再指出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倾听、串联、思考。(可多名学生共谈一个句子。他们之间有争议时,是最好的教学机会,此时是语言辨析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最佳时机。)2.教师课下修改时,标注句子中的优缺点,就该句给予表扬和指正,最后要根据这个孩子的特性给与合适的积极性评语。(签章、课上表扬,课下交流关注……等方式)
词语:神采奕奕、眉开眼笑、虐待、怂恿、骇人听闻、澄澈、缥缈、寂寞
要求:从以上词语中至少任选俩个造一个句子
学生1:
自从那个小女孩转学后,她的性格完全变了。曾经那双澄澈而充满光芒的眼睛不见了,那副眉开眼笑,神采奕奕的面容也消失了。不善言谈的她,在新的学校并没有结交到新的朋友。当我再次见到她时,只见她眼睛肿黯然无光……我也怂恿她,要迈出自己的第一步!接受新的校园生活。可只留下她那寂寞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我的目光中……
学生2:如今虐待老人和孩童的事情屡屡发生,真实骇人听闻!
学生3:
接连下了三天大雨,今年丰收的愿望好像已是缥缈。他来到果田,果树上已经只剩下寂寞的枝丫,他捡起了一个果子,扒开果皮,里面是清澈的果实,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评语:1.清澈形容果实不合适,多形容水的清。2.前半句给人感觉压抑,同情,后半句情感的变化过大,久违的微笑情感性上不搭。
学生4:
她非常寂寞地坐在门前那把小凳子上,看着空中缥缈的白云发呆。“喵……”她忽然听到了小猫的叫声,把她唤回到现实中。“喵……”“喵……”一声比一声凄惨。她循着声音到了一个小巷子中,只听得一个清脆的童声响起:“我们给这只小猫扎个耳洞吧!”她想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事啊!一向懦弱的她一个箭步冲向前,把小猫抢救出来,“这只小猫被虐待了。”她自语道。“好可怜。”小猫用澄澈的大眼睛看着她,喵……不同之前,这一声却饱含欢乐,她看着小猫说:“以后我养着你,你就是我的小猫好吗?”从此,她变得神采奕奕,因为这只小猫。
学生5:
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分歧,有的地方花团锦簇,不一定是对的道路。有的地方人迹罕至,并不一定是错的道路,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走,切不要留下悔恨!
……
这些“造句”仅仅是课堂造句的节选,通过这样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许多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由最初的简单造句,渐渐能够造出富有哲理性、富有故事性……等好句子,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锻炼了发散思维,进行了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创作文学必须的两个要素)对于语言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发现,在教学中学生们很爱听来自自己同学的句子,他们能都认真的倾听和指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出现争议后,老师和他们一起辨析某个词语的使用,,某个句式的表达,某个标点的使用……在辨析语言的使用中,他们的参与度是很高的,讨论辨析中许多问题就得以解决,课堂也是活跃的向上的。
造句中需要老师介入的问题是: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造一些“正能量”的句子,学生出现“非积极”性句子后,老师要善于引导,利用这样的非积极因素,给予正确的引导。提示同学凡事都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多看积极阳光的一面,保持美好的少年心。泥沙俱下的时候尽管是事实,但我们却有是否站在光明一面的选择。
题外话:一个一线老师对于课堂的研究是有十分便利条件的,因为自己就在做。向外探求教育本质,向内关照自己,学优秀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条研究道路。要像于漪老师一样一辈子学做教师,努力做更好的老师,把教学当信仰,不为功利,甘坐几年乃至十年甚至十年以上冷板凳才可以真的有所收获。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坚持住信念,才是真的热爱教育。最忌转来转去,陶醉在各种教学观念满天飞的世界里,最终迷失自己。最好的捷径是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