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哲学》笔记(3):有效和可靠

有效性和可靠性

学习这部分的感想先放上来:

再次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需要注意的能力:抽象的能力。抽象出变量和结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比较和分析。

现在觉得,一个人小学的时候可以不急着学数学,因为同样是掌握逻辑,用熟悉的事物当例子来学习逻辑,要比同时学数学符号这些语法再加逻辑来得容易一些。因为有的孩子对陌生的东西会害怕,进而更难去记住,比如陌生的数学符号就是这样,这更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数学的心理,也就更不要说领会数学中埋藏的逻辑了。

正文笔记开始:

关于有效性:

哲学的理论、推论和术语经常与直觉中认为的大相径庭,甚至与我们日常的思考、行为和言谈方式也迥然不同。

比如“有效性”这个词。在哲学语言中,“有效性”特指论证过程。如下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论证却被称为“有效的”:

  1. 所有的奶酪比所有的哲学系的学生更聪明;
  2. “小猫梅格”牌奶酪是一种奶酪;
  3. 因此,“小猫梅格”牌奶酪比所有哲学系的学生都聪明。

你或许会觉得这没有道理。但是,仅从逻辑学的角度,这却是关于有效论证的完美例子。原因是什么?

我们称一个演绎论证“有效”,是因为它做到了从前提中必然地得出结论为真;相反,当结论不能从前提中必然地得出时,这个演绎论证则被称为“无效”。

之所以论证的前提和结构在内容上为假,但却仍是一个有效论证,是因为,归根结底「有效性」在本质上谈论的是论证的结构。

因此,对「有效性」而言,论证内容或命题的真假无关紧要。

用一个普遍公式概括上面的论证结构:

  1. 所有的X是Y;
  2. Z是X;(即Z被X包含)
  3. 因此,Z是Y。

可以看见,无需赋予这些变量任何具体的意义,这个论证结构也是有效的。无论用什么内容取代这些变量,只要前提是真的,其结论就一定是真的。换句话说,如果前提为真,但结论仍然为假,那么它就是一个「无效的」论证。

总之,「有效性」概念不涉及内容,或者叫主题中立。


从另一个角度看,论证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生产三明治机器的工作原理。从一端把原料(前提)放进去,从另一端取出三明治(结论)。

演绎论证是最好的机器,如果放入了最好的材料(所有前提都为真),那么三明治的质量就能得到保障(结论必然为真)。

无效论证则是人们不想要的机器,因为它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但无效论证有一个特点,与生产三明治的机器截然不同,有时即使你放入坏的原料(一个或多个错误前提),但你却能得到一个质量好的产品(真的论证)。当然,你放入坏原料,也很可能得到一些垃圾。

也就是说,你无法知道你能从无效论证中得到什么。


关于可靠性:

在《简单的哲学》笔记(2)里,那张《批判性思维 第十版》的笔记图片反映了演绎论证的有效性,紧接着又记录了可靠性。

认同一个论证的「有效性」,并不表示我们承认它的结论一定是真的,我们只是认同这个论证的结构是正确的。

真的结论需要依靠两个条件:

  1. 论证是有效的,即论证结构是正确的;

  2. 前提是真的。

也就是说,「有效论证」+「真的前提」= 『可靠论证』

把一个论证称为可靠的,便是对这个论证的最高认可。


「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有效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论证无效,它就更不可能是一个可靠的论证。

「有效性」还提醒我们,即使论证前提是真实的,我们也未必能得到真实的结论。因为,即使从真的前提出发,假如推理形式不合理的话,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也就是说,在有效论证里:

  • 有前提为假,但论证结构是真确的,所有能得出正确结论;

  • 也有前提为真,但论证结构不合理,所以为结论为假。

「有效性」还能作为评判参考,批评某个推理:

  • 批评他的前提是假的;

  • 表明他的论证结构不合理,尽管他的前提是真。


关于「无效性」:

知道了有效,那么无效性的定义就较为简单了:

  • 在一个论证中前提的「真」无法确保结论的「真」。即在无效论证中,假如前提是真的,其结论仍有可能是假的。

用实际例子来说明「无效性」的重点:

  1. 素食主义者不吃猪肉三明治;
  1. 甘地不吃猪肉三明治;
  1. 因此,甘地是素食主义者。

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里的漏洞在于,就算不是素食主义者,我们也可能不吃猪肉三明治,即这个演绎论证的理由不够充分,各个对象之间谁包含谁的关系没理清(下面会讲)。

假如没有人发现这是一个无效论证的话,其中一个原因在于:

这三个命题皆是真的。

也即是说,在这个论证中,所有前提都是真的,结论也是真的。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这个论证是有效的或者可靠的。

但有效的论证必须是:「真前提」确保了结论。这里的关键在于“确保”二字,即它们之间有绝对的论证关系,而不是充满漏洞。

因为只有「有效论证」才能是「可靠的」,所以尽管上面的例子中三个命题皆为真,但它是无效的(结构不合理),所以肯定也不可能是一个「可靠论证」。

记住,「有效性」指的是论证的结构。在上面「无效性」的例子中,其论证结构是:

  1. 所有的X都是Y;
  1. Z是Y;
  1. 因此,Z是X。

这里可以看出,X和Z都被Y包含,但无法证明X和Z相等。

(插播开头的感想,再记录一遍,想法就是从这激发的:从这个举例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需要注意的能力:抽象的能力。抽象出变量和结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比较和分析。

现在觉得,一个人小学的时候可以不急着学数学,因为同样是掌握逻辑,用熟悉的事物当例子来学习逻辑,要比同时学数学符号这些语法再加逻辑来得容易一些。因为有的孩子对陌生的东西会害怕,进而更难去记住,比如陌生的数学符号就是这样,这更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数学的心理,也就更不要说领会数学中埋藏的逻辑了。)

通过将这些变量替换为其他术语,就可以得到前提真实,但结论明显为假的论证,借此我们就知道这个结构为何是无效的了。

用那个无效性的结构,把X换成猫,Y换成吃肉,Z替代美国总统,可以得出:

  1. 所有的猫都吃肉;
  1. 美国总统吃肉;
  1. 因此,美国总统是一只猫。

这个论证前提都是真,但结论明显是假的。因此这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论证结构。

也就是说,通过把各种命题置于这个无效论证的形式中,就能发现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的例子。

而这种辨识「无效性」的方法被称作“反证法”,即举反例。


因此,与有效性一样,论证的无效性并不取决于前提和结论的真假,而取决于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表明了哲学的一个重要特性:

  • 哲学不仅要论证事情的真实性,而且要以「结构」的是有效的为基础,以此做出有效的推理。

或许你对某个哲学问题有独到见解,恰好运气不错,它又是正确的;但通常情况是,如果你不能通过「有效的论证」证明它,那么你的观点在哲学领域就毫无分量。

哲学家不仅关心真理,还关心它们为何真实,以及如何证明它们的真实。即What,Why,How要全。

to be continuin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部分: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因为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而且许多错误的产生来源于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保持全神贯注是...
    马十八的记录仪阅读 11,611评论 1 10
  •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准备 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逻辑学的语言 第四章: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第五章:非逻辑...
    小何爱看戏阅读 9,840评论 0 2
  • 哲学家专有名词 1 辩证法(dialectic) 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
    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阅读 5,278评论 0 5
  • 赖玉超:我家的锅~ 2015年2月10号深圳赖玉超随笔 给自己放假了。 一年来内心老是绷得紧紧的,没敢松懈下来。 ...
    laiyuchao阅读 1,462评论 0 0
  • 看完《少年巴比伦》心中竟情不自禁,对爱情产生了一丝丝的向往,我谈过一次不成功的恋爱,曾经向往着为这个人付出一切,可...
    文小梦阅读 3,4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