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滴答滴答的雨落扰了清梦。然后就见窗外,整个空间笼罩在一种雾气腾腾中,雾里看景那种有点朦也有点懵的感觉,让心情大好,然后相约踩雨登山的计划开启。
本是6人行的节奏,到地时只有3人赴约,加上连日雨水侵扰,遇上了一节路被边上山体塌方堵塞的状况,绕路前行几个人都不赞成,于是就停车提前进入了步行阶段。
然后越过那一堆泥泞后,沿着柏油路,绕到山脚,一路拾级而上。
雨后的山间,空气格外的清新怡人,那种混杂了泥土香浓和青草青涩原来态的香醇,一度刷新了这一阵子压在胸中的所有阴霾。也因为一早下雨的缘故,游客极少,那种空旷寂静的感觉,配上被雾气罩住的山体,让整个人就沉在那种朦朦状态中,慵懒而闲适,然后仿佛转眼间,那种感觉又迅速地蔓延,与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山体融为一体,继尔又滋养了一种说不出的和谐感,很是让人受用。
台阶上,小小的青苔匍匐在角落了,阶面被洗刷过后,那点点新绿尤为凸显,让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那种微小却不容小觊的茂盛的生命力,感染近前的你。两旁形态各类的松树,枝条上满挂了点点小水珠,乍一看,还真有我见犹怜的生动,一阵小风吹来时,那帮调皮的孩子们,成串地一路欢歌畅游而下,然后和了阵阵松涛,浅唱低沉的音符顿时回荡在山间。
站在山上向下望去,除了立在眼前的树,别的好象还真看不到,所有远处的景致就被那团雾气隔着,即使调动你脑海中的所有的词汇描述,也辟不出一丝的新意,只好作吧。于是好友的一句调侃,有穿行在宇宙中那种混沌中感觉,一望无际的迷茫,此时好象用这样的说辞解释这种状态还挺应景的。
也不由得想起了人们常常说得,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情景,有时候在对与错之间,在光明与黑暗的漩涡里,在白与黑的界线上,要是所处之事真想做到明明白白、真真假假、清清楚楚还真是不易,有时即使你练就一双慧眼,也根本无法分辨这样变幻莫测的风云世界。
又或许人性中真有边缘地带存在,它缓冲了那处澄明,在渐变中将两种极端或收敛或融合,然后达到了合一的效果,也不一定哈。
在这摇曳多姿的季节,讨论这样的话题,总是让人闷闷的。
然后攀登还在继续中,丝丝的雨,时而洒落,时而停歇,于是手中执了的伞,就那样开开收收着,沿着山路,上升到一个小峰顶,再下降到峰谷,每个台都有不同的释义,不同的宣传标识,也领略不过同的风貌。
而最难得的是,近观了太原的城防图的布局,比如说叫作宜春、迎晖的大东门、小东门;叫作阜城、振武的水西门、旱西门;叫作镇远、拱极的大北门、小北门;叫迎泽、承恩的大南门、新南门,以及晋王时代在城内修建的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位置,还有宫城外分别叫南肖墙、北肖墙、东肖墙、西肖墙的城墙,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与远久的历史遥遥相对应,内心不由得升起了自豪感,这些穿越千百年的地标式的名字,承载了老太原多少沧桑巨变的历史足迹,又迸发了新太原多少再创辉煌的印记?于是在瞻仰中又增添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而继观过城防图往汇通台的路上,雾气逐渐散去,此时,山体的轮廓也渐渐地呈现出来。秋日的山间,暑气尽数走失后,是一片恬静的神态,苍翠与明黄交织着,秋草中星星点点散落着无名的小花。远远望去,那圈雾带附在山体上,或浓或淡的萦绕,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情,让人在如梦如醉的回味中,又涌上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山的至高处,然后休息片刻后,开始返程。
而每次登高,不管是远处的近处的,好象就是类似的心理在博弈,从发愁到坚持,从崩溃到释怀,期间有过举步维艰的窘迫,也有过风在林梢鸟在叫的畅意,任由汗水一层层的起落,直到任务完成,就有了那种从头到脚的舒畅,那种克服了种种困难的征服和满足感,让整个人通透起来,而攀登的意义也相得益彰。
然后当几个人走到山脚时,太阳露出脸来了,顿时万丈光芒豪气冲天的气势,冲破层层迷雾,再然后属于季节的那种潮热感再度飙升,频频回头,山渐渐明朗起来,在绿色的映衬下,山色也逐渐润起来。
而不管是雾里看山看景,不管心情是明是暗,行走时,只是名闲散的涛走云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