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周日的黄昏去超市时,路过那个街口,突然发现拐角处空荡荡的。那个陈旧小巧的报刊亭居然不见了。
心顿时像被人挖出了一角一样,怅然,失落,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这么多年了,已经完全习惯了它的存在。它立在拐角处的路上,但从来不觉得它挡道;它依着街角处的小花园,但从未觉得它障眼。
可它,怎么突然就不见了呢?
这个小小的报刊亭是当年单位搬迁过来没多久搭建起来的。
犹记得当时报刊亭的突然出现可喜煞了我们这些爱读书看报的人。单位离书店远,没有其他方式买到读物,它的出现简直太及时、太有必要了。
报刊亭面积很小,大概三四平米吧,铁皮的亭身,墨绿色的外衣,里面放置了一台冰箱,一个极小的书柜,书柜正好隔开了里面的营业员和外面的顾客。
为了充分利用每片空间,亭子的内墙上,全部挂满了各式刊物。
报刊亭虽小,读物倒是齐全,时文报纸,当代期刊,应有尽有,几乎大众需要的他这里都能找得到。
门面的老板娘是个高瘦能干的阿姨,四十多岁的样子,手脚麻利,能说会道。有时你在选书刊有犹疑的时候,她一定会帮你做出决定。一旦有新的期刊出现,她一定会根据每个顾客的喜好进行推荐。
报刊亭一开业就生意特别火爆,很多期刊杂志一到便一抢而空,《读者》、《参考消息》从来没有满足过顾客的需求量,每次都进少了货。
那时候,有两种期刊我是每期必买一本的,一本是时尚服装搭配类的,一种是短精文学类的,比如《读者》、《青年文摘》等之类的。而每期的《参考消息》则是先生必买的。
借着报刊亭的这份方便,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丰盈的晚夜和周末。
在每个流年清香的晚上和每个闲暇悠悠的周末,我和先生宅在家里,各自捧着各自喜欢的读物,细心品读,认真领悟,彼此分享。
时光,就这样沉淀了一段美好的青春岁月,记忆清新。直到儿子出世,于是,我们家又从报刊亭处增加了一份幼儿读物。
其实,对于单位许多人来说,报刊亭更多的时候还是作为了我们这里的一种地标性建筑存在,成为了一个路标。
每个为他人指路、或自己打车回家的人,都会告诉对方或司机单位的位置,“那个报刊亭门口。”
而我们这些下班后喜欢出去逛逛吃吃的三五好友,也喜欢约在报刊亭门口集合。微信群里一声“报刊亭门口见。”于是,所有的心都雀跃起来了。
晚饭后约好一起去公园散步的伙伴,也是一句“饭后报刊亭门口见。”于是,所有的黄昏便都健朗起来了。
随着网络的越来越发达,各种电子读物严重冲击了纸质读物的存在。很多人选择了网络阅读,而不再购买实体书刊。
报刊亭生意越来越差,即使老板想尽一切办法,开始卖冰淇淋、矿泉水,可看得出生意还是每况日下,买报买书的人寥寥无几,看来终于还是无法支撑下去了。
心有点难受,载着我青春寂寥,陪伴我月落黄昏,见证我风华成长的报刊亭,居然在一个深夜里悄悄撤走了!
记得那天吃完晚饭去散步时,它明明还好好地矗立在那里,熟悉又亲切,自然又平静,如往日那般,书香浅溢,墨香清悠。
我立在街头,有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多么希望它只是换了个位置,于是四顾环视,却哪里都找不到那个墨绿精巧的小房子了。
我叹了一口气,终于是必须彻底告别它了,虽然我也已经很久不曾在它那里买书刊读物了,可它却早就如一段华年悠扬长在记忆里,如一树花开定格在岁月中了。
总有一些新的东西要代替旧的东西,总要放弃一些前尘,舍弃一些顾虑,才能轻装上阵,大写人生风流。
报刊亭突然不见了,心有点戚戚然,可明天,我们依然会书香盈袖,默暖灵魂。
发自我的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