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
————————————————
这句话常被作为口头禅被到处引用,然而有多少人是真的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呢?还是说轻易的把“六便士”和“月亮”作为标签式的词语,简单定义?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便是不能简单的用两个词语来概括书里想表达的内容和含义。
01.
主角斯特里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好人,他也并不需要做一个好人,他只需要做自己。
于是,在养活一家人十多年以后,他选择了做自己。
抛弃优渥的生活,风餐露宿,饱受磨难,成为一名画家。
也许,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会以为这是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艺术。
然而,看到最后,当他在塔希提的角落里,肆无忌惮自由生活的时候,我在想,也许,他所追求的,依然是生活。
只不过,这是他所选择的生活,而非被俗世定义的生活。
作画,只是他表达生活的方式而已。
他所追求的生活,是在阳光蓝天之下,享受最纯粹的,最简单,最原始的欲望。
不被“标准”所束缚,不被道德所绑架,不被物质所屈服。
这样的生活,是束之高阁,不食人间烟火的“月亮”吗?
并非如此。
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不出世,却依旧在生活中。
只不过,他选择的生活,和大众的有所不同而已。
然而没有人能更多的理解他,他的妻儿,他的朋友,包括“我”似乎都不能理解,斯特里到底想要什么?
讽刺的是,真正能明白他的,竟然是他在塔希提岛上,陪伴他走过人生最后那段路的女人,那个远离文明世界的女人。
这世间有法则吗?有标准吗?
也许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有,如果社会没有秩序,早就乱套了。
那提一个问题,秩序就是法则?就是标准吗?
秩序是规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它能代替所有的“标准”吗?
我们在分是非对错的时候,有多少人是按自己的习惯和经验下意识的判断?有多少人是按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的生活和言行?
但是,我们自己的标准就是标准?我们自以为的以为就是以为吗?
斯特里面临就是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要抛弃大众所认可的生活,离经叛道的去选择成为一个画家?他错了,大错特错。
太多人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别人的生活,更不可理喻的把自己当成“神”,站在高处洋洋洒洒的指责他人。
我们不是“神”,我们的标准只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效,对他人无效。
社会的秩序需要遵守,但他人没有违反之前,你都无权去评判和指责,说对错。
02.
第二个我觉得有意思的人,是斯特洛夫。
那个胖乎乎的,懦弱的,胆小的,甚至是圣母心泛滥的画师。靠卖画为生,养活妻子,养活一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他和斯特里仿佛就是文章开头那句话的两个词,一个是“六便士”,一个是“月亮”。
而“我”和大多数人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
“我”眼里的斯特洛夫,有着这个世间普罗大众的一切优缺点,喜好享乐,追求名利,但是也善良、赤忱,对爱情忠贞不渝,如果他对他妻子的感情是爱的话。
但是他的下场却出乎意料的悲惨,妻子被斯特里诱拐,抛弃了他和家庭,最后又被斯特里抛弃,自杀身亡。但是她到死,都不想和斯特洛夫见一面。
这听上去真的很惨。但是也反射出作者一定的态度。
如果斯特洛夫真的代表了“六便士”,那因为六便士随处可见,所以就可以被轻贱吗?因为六便士浑浊不如月亮,所以就可以被蔑视吗?
这怕也是谬论。
有人追捧斯特里,认为他特立独行,勇于追求他人不敢做的事。
而斯特洛夫,明明更贴近俗世大众的生活,却被暗喻命运悲催。
这算不算是我们对自身的不满,又不敢自我改变,所以才把不满和愤恨迁怒到了这个虚拟世界的人物身上?
何其无辜。
他只不过做了所有人都会做的选择,就要和明月光做对比,不觉得可笑?
月亮和六便士,都不过是每个人的选择罢了,你可以欣赏斯特里的桀骜不驯,倒也不必贬低斯特洛夫的努力生活。
03.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当所有人意识到斯特里的艺术才能的时候,他却更加嗤之以鼻,因为他懂,他的画作只代表自己,代表自己的世界和生活。
那些装作理解他,明白他,看透他的人,不过是演技满满的演员罢了。
谁都不可能真正的去走进他人的内心,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所以,与其说斯特里是个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个生活家。
他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享受它,安然于世。
这让我想起,总有人喜欢标榜自己的孤高清傲,曲高和寡。仿佛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然后对他人生活点评一二。
但其实,难道不是对物质的变相追逐和炫耀?
也不知道,这些人算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林林总总,拉拉杂杂的说了这许多。
归根结底,我也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之一。曾经要想仗剑走天涯,现在只想做个“贪财好色”的俗人。
经济独立,让我能享受更便捷、更舒服、更美好的生活。
喜好美色,让我发现这俗世之间的烟火之美。
我接受自己是平凡人的设定,过平凡的生活。但我也可以做我自己世界里的“神”,我的假想敌,就是曾经的我。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