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教育政策频繁发布,课后服务、暑期托管、双减政策、"5+2"……可以预见的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问题,最后都会由学校和老师来承受。
学生放学后,家长还没下班没法接孩子,于是就有了课后延时服务;放假了,家长还要上班,不放心孩子,于是就有了暑期托管;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于是国家发布政策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还有开学后实行的“5+2”工作时间,以及假期里的防溺水、疫情防控等等,所有任务直接或间接的,都落在了学校,最终落在了中小学老师的身上。
对在校老师来说,不管接受与否,该来的总归会来的,所以无所谓。这些年已经习惯了不管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还是无关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只要上级领导布置下来,每个人都会尽心尽力的去完成。只是心疼那些小孩子,如果开学后真的实行“5+2”,早晨7点多到校,下午5点多放学,再加2个小时,回到家7点多,肯定会影响到晚饭时间和晚上的活动。而且,下午放学后的延时服务,大多是由老师看着在教室里写作业,一些家长想象中的体育锻炼和丰富多彩的室外活动基本没有,一方面是师资缺乏,一方面是安全问题,还是都待在室内比较安全,要不出了任何问题都是麻烦事。
从长远来看,双减政策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教育环境,家长们被“剧场效应”所裹挟着,谁都不敢先“坐下来”,家长们的焦虑转换到学生和老师身上,谁都累,谁都不敢放松。但是任何政策的发布和实施,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而且,学习不仅仅是孩子和老师的事情,更是每个家庭中逃不掉、躲不开的现实。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是家长,一个孩子的成长,课本知识的学习只是一部分,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同样重要。孩子在校时间越长,父母陪伴越少的孩子,越是容易出问题。取消了寒暑假和周末的学科辅导,教育变成了学校和家庭的责任,而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在关注个体上会有所欠缺,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看看班里的学生,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时间,却已经从低年级开始有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而且,越是各方面出问题的孩子,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希望越大,越是各种挑剔。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已经到了拼爹妈的时代,当然拼的不是钱财,而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拼的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父母和家庭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教育问题没有万能的良药,一项政策、一些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或者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 愿望,不可能让所有人皆大欢喜。即便是老师的工作时间被一再延长,不断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让所有人都满意。其实说到底,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学生和老师的事情。把孩子的教育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希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共同努力,让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