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决策,不是让你消除情绪,而是摒弃掉与决策无关的情绪。
也有人说,情绪是大量决策系统高度压缩的打包算法。
情绪,更像是调味品,只有走两级,才知道怎样才是最合适的。
每个人的决策因素不同,可承受的决策后果也是不同的,他之蜜糖,也可能是彼之毒药。
记得看到心理学书上说,人,刚开始的时候需要谦虚一点,这样能够降低人的心理预期,这样,在日后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带给对方更多的期待。
但是,我们也常说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太谦虚,往往很容易让人低估你的实力。
记得当时在心理学书上看见这段话的时候,我身不以为然,吹牛皮的感觉多爽啊。而且一开始夸夸自己,能够为自己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而这,也往往蕴含着潜在资源。
所以研究生刚和导师见面的时候,我就告诉老师我之前是乐队的鼓手,喜欢心理学,发过一篇专利巴拉巴拉。但是后来老师觉着我没有什么产出的时候,开始对我的能力产生质疑了,或者说刚开始较高的预期让他有些失望了。
无独有偶,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其实我超级自卑,对周围的人也有些挑剔:总穿拖鞋,短裤上班等等,有的时候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会搬出自己实验室的师兄来吹吹小牛皮。恩,后来,开始着手项目的时候,逐渐暴露出了我的短板,mentor感觉相当的失望。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一开始没有那么能吹,后面结果会不会好点。
并不会!因为实力弱是现实,我一直希望能够突出自己的潜在价值。所以在刚开始发现我的短板的时候,mentor还是挺愿意帮助我的,奈何自己不争气,实在是跟不上节奏。
心理预期这事往往的拨开来看,大招放后面,这也意味着一开始对你的预期低,预期低,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也往往意味着潜在资源会相对减少(资源往往会导向最具潜在价值的一方),所以呢,要不要一开始放大招,完全取决于你的战略。
短期战略1-2个月,且之后他人的评价不会对你有太大的影响的时候,多展示自己,小小吹嘘自己一下,获得注意力这个稀缺资源也无妨。因为人的认知形成,到验证,在到被推翻,验证,整个过程往往会需要一个月的周期,并且是那种同事之间,朝夕相处的关系。
如果是长期战略,就像是我和导师这种关系,先观察形势,不要吹嘘自己的专业实力,如果被啪啪啪打脸,日后的而印象可能很难颠覆重建。对于专业实力这种东西,既然是长期战略,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先调研出周围人的平均实力,这样首先至少是一个不坏的印象。在这个标准下发挥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留一定的空间,以防对于上面的决策不甚满意,需要自己留出时间探索。当发现上面做的决策超出自己的预期,并且自己超标准发挥能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的时候(例如有挑战性的项目而不是重复性的工作),开始努力去超出预期,在对自我成长速度评估的基础上,吹嘘一点,这样,及给对方带来惊喜,又给自己带来资源。
毕竟,谦虚这种行为的好坏,往往是结果论。而走两极,谦虚和吹嘘,往往能够让自己明白环境这盘菜,究竟需要怎样的盐分去润色更能凸显它的滋味,不同环境就像不同菜品,暴露自己和修饰自我,看的,还是品菜人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