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淑女阿飞
1
我人生中投的第一封简历,是给“不亦乐乎”,姜文的电影公司。
当然被拒了——没有影视工作经验,也不是电影或戏剧科班出身。后来我不死心,又投给“西河星汇”,贾樟柯的电影公司。还是被拒了。
于是我也悲剧了。那时候已经是4月份,大多数同学已经拿到offer,学霸不是出国深造就是手握多枚大公司offer,去哪里只是看心情。有一天辅导员拿一张表格,让大家填上自己的毕业去向。我拿起笔,草草写上“待定”。
有一次刷微博,看到一家纪录片公司招人。我把简历私信过去,基本不抱希望。没想到,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我躺在床上刷微博,看到对方给我回信让去面试,我下意识地惊坐起来,差点没把手机从上铺摔下去。
我买了第二天的高铁票,去了北京。路上给我爸打电话,他沉默片刻,说你注意安全。
2
面试前,我反复练习自我介绍,中英文的那种。网上下载的“面试经典十问”也刷了很多遍。我还想,如果HR问我薪资期望,我到底要说5000还是6000。
然而,根本就没见什么HR。面试我的,就是那家纪录片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导演本人。他问我,为什么想进这个行业。我说我喜欢电影。他问我喜不喜欢纪录片。我说不讨厌。他笑了一下,问你都看什么书。我说很杂,也经常思考一些不着四六的问题。他问比如。我说,比如,让侯孝贤拍一个像《老无所依》那样的故事会怎么样。他又露出了迷之微笑,我觉得自己是彻底没戏了。
二十分钟后,面试结束。没谈岗位,没谈工资。
我坐最近的一班高铁回西安,心灰意冷。
两天后,我收到offer。月薪三千,纪录片策划。
3
在那家公司,我写过几个广告文案,策划过一个电视纪录片栏目,以及一个纪录电影。公司有自己的小型放映厅,我在里面看过很多片子,印象最深的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和雅克·贝汉的《海洋》。
我跟的第一个剧组是拍西安城市宣传片。有一天早上剧组4点起床,5点出发,为了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到大明宫遗址公园架好机器拍日出。在西安读书四年我都没去过那里,没想到毕业后反而有这样的机会。很多年后,我再次回到西安,参加同学的婚礼。有一天晚上,飘着小雨,我匆匆穿过雁塔南广场准备回酒店,不经意往广场巨大的屏幕上撇了一眼,发现上面播的居然是当年我们拍的那部城市宣传片。我停下来,站在路边把片子看完,想起很多以前的事。
后来我还是决意离开北京。离开前,我又回到那家公司,找到导演,算是告别。他问我,你还想不想做电影?我说想。他说那你回来写本子。我说不行,我要去深圳了。他很疑惑,深圳?那是文化荒漠,跟电影没有关系。我说,深圳也有一些影视公司的。他很无奈地看着我。你会后悔的,他说。
4
我又开始了新一轮求职。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深圳,好像真的是电影真空。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看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影视公司。
上班的第二周,公司来了一个新导演,听说是从韩国回来的,电影科班出身。因为是单眼皮,又能说一口流利的韩语,看起来居然真挺像韩国人。
那家公司的规矩是,一个文案搭档一个导演,一个负责写一个负责拍,接一些宣传片和广告片的单子。我跟这个韩国回来的导演搭档,接手的第一个单子,是一家生态科技公司的企业宣传片。
制片人带我们去见那家公司的总经理。介绍的时候,他说,这位是我们从北京挖来的资深文案,这位是我们重金聘请的韩国导演。果然是满嘴跑毛火车。我们两个全程保持迷之微笑,没有多说一句。
那家公司操蛋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仅将报价的10%用于制作成本,从演员、置景、拍摄到后期,都舍不得花钱,导致拍出来的都是烂片;又比如,老板动不动就爱吹牛逼,时不时就要讲他的游艇、别墅和跑车。我总是趁他不注意偷偷翻白眼。
5
于是我们经常边吃午饭边吐槽,也经常聊电影。他给我推荐了很多像《共同警备区》、《薄荷糖》这样的韩国电影杰作,我就使劲给他安利贾樟柯。
他说在韩国读书的时候,他们一帮朋友会一起到小酒吧,一杯喝的,就是一个晚上。他们最喜欢玩故事接龙,一个人先起头讲故事,后面的人按顺序依次把故事接下去,直到大家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到头。有时候,明明是一个喜剧开场,后来你发现,结局是一个特别悲伤的故事,他说。
有一天吃午饭的时候,我问他,你这么喜欢电影,怎么没想到去北京发展?他说,北京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我马上奔三了,还是想稳定一些。我很鄙视地看了他一眼。他立刻反击,你这么喜欢电影,为什么要离开北京?我说因为年幼无知。他问那你后悔吗?我说,后悔,但是那也没什么。人生那么长,谁还没干过点后悔的事?
6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那家公司的做派,辞职走人。回三亚,开始了养生的节奏。
有一天傍晚,我坐在阳台发呆,听风声,听鸟叫。微信提示声响起,我打开手机,看到他给我发的自拍,比了一个土到掉渣的V手势。我正准备回他一个“傻!”, 突然留意到,他背后的建筑上,赫然写着四个字——
北、京、西、站。
“你不是不敢去北京吗?”
“有些事情,再不做,就晚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