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4字,阅读大约需要十分钟)
那道题目,在我眼里,是一条好题。
好题,是好在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备课组一直以来提供给大家的作文题目都是倾向于二元三元关系式的,我对此有一点点担心。因为,2021年高考作文的主题是是毛泽东的体育强弱之转变,这是二元关系,2022年,是本手、妙手和俗手,这是三元关系。2023年呢?四元?不可能。二元还是三元?不会再走回老路的。如果永远都是上一年的高考题目考了什么,我们就在下一年复习什么,那我们的师生只能永远都是疲于奔命。甚至我偶尔会想,是不是也到了来个看图作文的时候了?
我以为,只有在深刻把握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 和教材要求,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以我为主,才能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出现类似今年考了标点,明年大家都准备标点,明年考了人称,后年都准备人称的艰难局面。之所以说高考试题是指挥棒,虽说试题的命制必然是透露出命题人背后的度量与考虑,但是如果能够老老实实的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得扎实,还真会很害怕所谓题目的千变万化么?
只不过,弱小的学校,更因为地处小城,先天不足,后天更难,大家的研、讨、思的心思大多是薄弱的,往往只能于夹缝中喘气,或许能够意识到高考题目的导向性已经是一件聊以自慰的事了。
而且,我也在隐约担心一个事,你看最近我们看到的作文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在作文题目(材料)当中,基本上就能够找到作文的写作分论点了。只不过有时候是直接可以原封搬动下来,有些时候稍微转换一下。广、深如此,所谓的广东一模也是如此,包括我们本地的自然也是如此。
这真是一件好事么?
如果是这样,一条作文的题目、主旨是明确的,分论点也是明确给出来了的。如何去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能够倡导、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只能够基于特定分论点的前提下,在那一段话,两三百字里战战兢兢写下所谓的思考,而这两三百字里还要有百来字的所谓举例。那么,学生的看法还有多少余地?又或者说,如何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之美?在我看来,这恐怕已经不是戴着镣铐来跳舞,而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带着镣铐,立定,双脚不许动的跳舞,有意义么?
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这次的题目,它需要学生去开动脑筋,琢磨琢磨分析一下题目是什么意思,有哪些东西可以写,两个材料放在一起,应该如何去思量,我就觉得是好题。
最起码,提醒了我们,作文的题目除了二元三元以外,还有广阔的世界,而分论点,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必然会表露无遗的。否则,继续再按照我们以前的训练内容,恐怕学生一旦碰到今天这种题目,必然就如今天一样手足无措。
其实,这种简短的两句话的题目,上海是经常考的——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2022年上海的是: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把视野放大一点的。像近期的四省联考的模拟题,包括山东的模拟题的作文题也是可以参考一下的。
回到我们这次的题目
1、人如钟表,总以为自己的见解分毫不差。
2、人啊,要认识你自己
第一句,是一种自信,也可以说是自负。骤然看去,是说自己。但是,也隐含了对他人的评价。所以,这一句话,可以从人为何会产生这样如此相信自己的想法,他的利弊在于哪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见解跟如何衡量当自己和他人的见解有冲突的情况,这些都是可以去探讨的。
第二句,比起第一句的“自己的见解”,限制更少。仅仅是认识你自己。这一句,可以可思考,为什么希腊神殿会用类似神谕的方式去告诫世人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途径在哪里?认识自己的意义在哪里?
只是,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问题在于困扰了她们多年的“例子”。他们的习惯想法是,哦,认识自己,谁是认识自己的?能够做例子的?他们很多时候想不到。
我最近的想法是,不妨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那里面去想,有没有能够想起他们有哪些地方可以算做是“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是一个很笼统的词,其实,可以不妨具体一些,认识自己的什么?责任?使命?三观?长短?
比如鲁迅,是怎么认识自己的。认识了自己什么东西?
比如钟南山,是怎么认识自己的。认识了自己什么东西?
比如感动中国人物,是怎么认识自己的。认识了自己的什么?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妨鼓励学生熟悉、谙熟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人物,虽然说离高考的时间不长了,让她们再去看厚厚的人物传记不太现实,但是像b站一些类似不长的人物纪录片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或者如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我想,应该值得跟学生提一下。
只不过,我还是坚持认为,例子的有无,甚至所谓的结构与关系,绝对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起点以及最重要的东西。而应该是思维,想法,思考。对问题、现象是如何思考与分析的,这才应该是议论文最需要去教导和训练的。可惜,很多人往往觉得,先写够800字最重要,又或者以不会教思维为理由不去教或者一语带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遗憾之处。
就像我们之前的一模的题目,学生只是看着导语里面的所谓“相忘江湖,从此人生广阔”,却不去仔细分析庄子的原话是什么意思,结果就出现了高中毕业,与同学相忘江湖的笑话出来。而像广东一模的题目,国家之间顶级的科技,特别是最近中美之间的冲突,不是已经明显的证明了,世界之间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共享的么?一味地倡导、共享所谓的成果,最起码,目前只能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主义。学生有时候种种啼笑皆非的状况,其实不就是我们一手造成的么?
言尽于此。
祝好。
另外,我最近在想,这种二元甚至三元的文字,可能可以提醒学生留意一个地方?
比如,以前的本手,妙手,俗手。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提到,本手之扎实能够促成妙手的出现,不扎实则会导致俗手。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俗手对本手的意义,妙手对本手的意义?
像这一次作文,很多学生都停留在共享就结束了。
可是,我们也可以提醒学生,共享以后,那会带来更多的灵感,更多的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