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关河五十州的作品《乾隆王朝》。
在昨天的阅读中,我们读到了乾隆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的脱颖而出和与富察氏之间的爱情。
那么乾隆在登基之后又将推行什么样的政治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藏富于民
乾隆从雍正的手里继承的,是一份可能会使所有帝王都感到钦羡的基业。
那时秩序稳定,财政充裕,库藏丰足。
在中国古代史中,陷于库中无钱、有上顿没下顿窘境中的皇帝可是不在少数。
而乾隆根本不用像他们那样苦哈哈地过日子,基本上想用什么就能拿出来,遇到苗疆平乱一类战事,掏银子时都用不着皱眉头。
康熙晚年,国库已然空虚,能给乾隆攒下这么丰厚的家当,还是雍正的功劳。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雍正在忙于积累财富的同时,也给老百姓增加了不少负担。
民间认为雍正刻薄寡恩,对他缺乏好印象也正源于此。
乾隆在调查虚报垦田时就很清楚,虽然虚报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这样的收入多增加一分,老百姓对政府的怨恨必然增长十分。
反之,如果把它拿掉,看似政府的收入好像有所减少,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社会才会更稳定,国家的富裕才会更有保障。
在财富观上,乾隆与祖父康熙达成了一致。
康熙期间不断减免应收钱粮,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乾隆则提出“藏富于民”。
他说钱本来就是用来流通的,财散民聚,与其聚之于上,不如散之于下。
由于过去官员虚报垦田,造成了许多地方百姓无地交粮、负担加重的情况,乾隆在决定停止丈地与报垦后,即派人对此进行调查,凡查明情况属实,相关钱粮一律予以豁免。
乾隆“藏富于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仅不占百姓便宜,而且给百姓以实惠。
雍正查钱粮亏空查得极严,官欠者固然要抄家赔偿,民欠者也要每年加征,直到赔完为止。
乾隆远比他的祖父、父亲大度,他觉得这些民欠者是否能够偿还,对现时的政府财政没有根本影响。
但对每一个具体的民欠者来说,这关系着一家老小的吃喝乃至生存问题。
于是,康熙上台后即下恩诏,将康、雍两朝所欠粮赋全部清零,一笔勾销。
有一年,山西旱灾,巡抚阿斯哈不肯动用库银,却让当地绅衿捐银备赈。
乾隆知道后,对其行为表示十分震惊:
你让地方上的富人捐钱,他们能拿出几个钱,况且就是富人也是受灾户,怎么好再让他们捐?国家在赈灾上重者数百万,少亦十万两,哪里用得着你胡说八道?
乾隆下令对阿斯哈严加议处,不久又发出谕令“阿斯哈不胜巡抚之任,着来京候旨”,把这个悭吝鬼的乌纱帽给摘掉了。
与康熙、雍正两朝相比,乾隆朝赈务的规模和耗用银米都大大超过前两朝,而且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制度和方法。
乾隆的施政大受欢迎,其本人也威望大增。
朝廷在“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的诏令接连下达之后,万民欢悦,颂声雷动。
处理宗室
乾隆即位后,另一个大举措是处理宗室。
允禄、允礼分别是乾隆的十六叔和十七叔,两人实际能力都很有限。
二人既受命辅政,乾隆刚上台时又无人可用,新皇只能将就,待到时局稳定再让他们走路。
福彭则不同,他才德兼优,乃宗室中的佼佼者,又与乾隆是同窗至好,为什么乾隆也不给他机会呢?
原因是乾隆已经下定决心从他开始,彻底根绝宗室预政之弊。
他要将允禄、允礼劝退,就只能画一条线,把亲王宗室都一律排除出军机处。
换句话说,福彭其实是乾隆初年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同样是被摒弃于权力层之外,庄亲王允禄则不甘心就此闲置。
1738年允礼去世,允禄的地位更加突出,而且他还担任着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管理内务府事务等职,是当时唯一在朝任职的宗室重臣,这些都成为允禄在宗室王公中进行标榜和收买人心的资本。
尤其是允禄加上皇族子弟的核心弘皙。
弘皙乃是乾隆的二伯、废太子允礽的嫡子,当年只有特别颖慧的皇室子弟才能被康熙养育于宫中,弘皙就是其中一个。
雍正继位被民间认为来路不正,弘皙的父亲则曾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
弘皙与乾隆属于同一代人,与康熙的关系又很深,乾隆固然可以拿祖孙情作为政治资本,弘皙当然也可以,这使他隐隐成了乾隆的竞争者。
1739年9月,乾隆过生日,众人进献礼物,弘皙进献的是鹅黄肩舆一乘。
黄色肩舆相当于皇帝的专用肩舆,弘皙把只有皇帝才能用的东西进献给皇帝,本来没有什么不妥,乾隆却说弘皙居心叵测:
你为什么要送这个给我,我要是不收,你是不是打算留给自己用?
以此为借口,乾隆开始准备对允禄、弘皙下手了。
此后,乾隆先对被他认为不知感恩的火器营都统弘升下手,以“挑动事端,令宗室不睦”的罪名将其逮捕,交宗人府审问。
此后的一个月经过调查,将几位宗室结党营私的情况公开揭露。
调查中还发现允禄将官物私自与弘皙交换,下令革去允禄的亲王双俸以及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等职务,同时分别革去弘皙、弘昌、宏普的爵位。
后来,有人告发弘皙私下让巫师做法,卜算乾隆的命运祸福。
由此乾隆在震惊之余下令将弘皙永远圈禁,本人及其子孙也被革去宗室身份。
玩平衡
乾隆排斥宗室贵族,并不代表他对大臣们感到满意。
这些大臣们多为雍正时军机处的旧人,乾隆在新政中大幅度修改雍正的政策。
他们虽然不敢公开表示反对,但心里不得劲,做事自然也就不那么积极,乾隆使用起来很难称得上得心应手。
更让乾隆不满和引起警觉的是,大臣们久居要津,为维护个人私利,或相互排斥,编织出了一张张盘根错节的权力关系网。
连身为皇帝的乾隆,都不得不煞费苦心地在中间进行周旋。
雍正朝有“四大宠臣”之说,分别是鄂尔泰、张廷玉、李卫、田文镜,四人同为雍正的心腹,深得信任和倚重。
李、田大多数时间在封疆大吏任上,田文镜死得早,对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政局造成影响的,主要是鄂尔泰、张廷玉。
张廷玉比鄂尔泰大八岁,资历也比鄂尔泰要老。
在康熙末年已官至侍郎,其时鄂尔泰仅为内务府员外郎,后来军机处创立,张廷玉是首批军机大臣。
张廷玉的子弟也多为达官显贵,由于他是汉官,聚集在其周围的官员主要以汉九卿和汉督抚为主,势力集中于内阁六部。
鄂尔泰原先一直在地方任职,稍晚才得以进入军机处,但他凭借在西南进行改土归流之功,后来居上,不出几年名气就超越了张廷玉。
鄂尔泰同样满门显宦,子侄多为总督巡抚,他是满人,聚集在其周围的以地方满人督抚为主,当然也有部分在京汉官。
从雍正末年起,朝廷上就形成鄂尔泰与张廷玉两党分野。
他们各树门户,广植党羽,争权夺利,势若水火。
乾隆对官僚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行为深恶痛绝,也由此对鄂尔泰、张廷玉结党深为厌恶和不满。
问题是,鄂、张身为满汉大臣的领袖人物,在乾隆羽毛未丰时,还少不了他们的支持。
而且二人又是乾隆皇子时的总师傅,情面也不好马上撕破。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只好沿用康熙时就屡试不爽的帝王心术,在两党之间玩平衡,通过小心翼翼的操纵驾驭,不让其中一派完全压倒令一派。
出兵瞻对
乾隆初年,整个王朝基本呈现出四方无事,一派升平的景象。
战争极少。直到乾隆十年即1745年,才爆发了瞻对之役。
瞻对位于四川西部雅砻江上游的群山之中,乃藏族聚居地,分为上中下三个瞻对,称为“三瞻”,各二十余寨。
瞻对是内地通往西藏的要道,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清军入关后,朝廷为了争取当地人的支持,对原有的土司、土舍制度全部承认,即便雍正朝推行改土归流,也没有对他们造成影响。
瞻对民风彪悍,一些势力强大的土司长期拒绝向政府缴纳贡赋。
最麻烦的是当地以劫掠为荣,掠夺之风盛行,甚至还有以此为生者,称为“夹坝”。
1744年,一队换防返川的驻藏官兵在经过瞻对时,遭下瞻对土司班滚所放“夹坝”肆意掠劫,所携骆驼、军器、行李被抢的一干二净。
地方政府对此无计可施。
为了促使皇帝下决心征讨,四川巡抚纪山、川陕总督庆复强调瞻对终属弹丸之地,无力抗拒大军,朝廷只要派少数兵力进剿,就能在最短时间内令其慑服,从而以最小代价换得最佳战果。
乾隆被说得心动。
1745年5月29日,乾隆批复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指令派遣汉土官兵一万两千进剿瞻对,同时为之调拨军需银米五十万。
瞻对之役也是乾隆执政以来第一次决策用兵。
1745年7月,清军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便分兵三路向瞻对发起进攻。
战争刚开始后,非常顺利,很多土司也纷纷归顺。
但到了后期出现了麻烦,尤其瞻对土司班滚依靠坚固的碉堡据守顽抗。
在这个时候,四川提督李质粹和川陕总督庆复谎报军情,私下与班滚达成协议,说战争取得了胜利。
乾隆何等精明,研究战报后就看出了问题,于是对前线增兵,又派遣大臣班第、努三等军督阵。
1746年3月,清军加强攻势。
6月1日,班滚所居的如郎寨被攻克。但班滚却被逃至泥日寨去了。
班第、李质粹又追至泥日寨,将该寨大小碉楼四十余座全部予以烧毁。
事后,当地人说班滚已被烧死。
历时一年的瞻对之役总算结束了。
不过班滚之死却被质疑,朝中很多大臣都认为班滚并没有死。
乾隆心里当然明白,只是暂时不再公开提及此事,但心中的问号并未消除,也始终没有放弃暗中派人查访。
直到第二年大金川战争爆发,他才明白了真相。
今日共读《乾隆王朝》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乾隆执政初期的政策方向,以及他处理宗室问题、进行政治平衡等执政方面的努力。
尤其是瞻对战争让他获得了军事指挥上的历练。
那么在瞻对战争之后,乾隆又将推行什么样的政治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