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早起刷热搜时偶然看到这个话题,看了大家的评论,心情很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个让人难过的话题,决定写这篇文章前,对着电脑发了半天呆,不知道从何下手。想到很多人,很多场景,思绪万千。眼前出现一个个画面,一会清晰,一会模糊。
虽然十年前就已想明白,再怎么好的朋友到最后都会渐行渐远,但每次想到都还是会难过。尤其是从童年时就认识一起走了很长路却最后分开走的人,没法不感到遗憾难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双方连对方的生日好像都不再记得了,刚刚还认真回忆了一下,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工作太忙,生活要操心的事太多了,连自己的生日都常常不记得了。
很早以前,自己还专门写了一个很长的文章,回忆了一下这段友情是怎么开始的,还有一起相处的种种,特地发给对方看。本以为那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开始,现在想来,那篇文章也许就是结束,总觉得那也许是一个暗示,暗示这段友情终将成为过去,以后的人生只能分开走。
想到大学时的一个周末,一个人早起去自习室坐着发呆。那是在对方第一次忘记的生日后,也是第一次意识到,我从小一直想象的我们的人生会一直牵连在一起也许是不可能的。曾经以为我们会在一个地方上大学,也许会同时交朋友,同时结婚生子,可惜,很多事都不可能规划。
从不在一个地方上大学分开起,大概就注定了以后的人生也不可能同步。不同步,很多问题都是不同步开始的。
她交朋友了,你没有。
她结婚了,你没有。
她生子了,你没有。
她生活的一切变化你都没有参与,你生活的一切烦恼也都无法与她分享。
一旦一方结婚生子,慢慢地,慢慢地,对方的人生围绕自己家庭的柴米油盐开始,怎么可能还有那么多共同话题,即便有,也没那么多时间分享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容易的,工作、家庭、孩子,这些加上一个人的身上,怎么可能还有时间分给远隔千里的朋友呢,渐行渐远再正常不过。
造成隔离的不止有生活节奏的不同,人也是会被周围的人影响的,周围人群的不同也注定了眼界和观念的不同。记得蒋方舟好像说过:不读书,你的三观就是由亲朋好友的观念决定的。当然,并没有说我们都不读书,即便经常读书,读同样的书观念也未必能相同,毕竟生活圈子和环境完全不同了。
遗憾的是连一张合照也没有,小时候都没有手机,等人人都有手机的时候却已经不在一个地方了。后来,每次说起这事,都决定下次见面一定要拍张合照,可是每次等到真的见面,话都说个不停,根本忘记合照的事。到现在,认识二十年了,除了毕业照,一张合照都没有,以后应该也不会有了,想想也是非常遗憾,。
无法遏制的悲伤,却又无能为力。
也许我是太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