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 AI时代 ,人该如何自处

我们已经知道,AI 能写代码、解奥数、甚至模拟心理咨询……并且还在快速迭代,丢不丢工作已经是低层次的问题了,最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会被翻来覆去,我们需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康德。现在咱们在看的具体点,我们在AI时代该如何自处?

OpenAI 的工程师在测试 GPT-4 时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模型遇到复杂道德困境时,它给出的解决方案虽然逻辑严密,却总会被人类测试者推翻 —— 不是因为答案错误,而是因为缺少一种 “宁愿承担损失,也要坚守的温度”。

这或许正是 AI 时代的启示:AI 的迭代速度越快,人的独特性反而越清晰。

你应该更像人才对

一、认知颠覆:不是 “AI 替代人”,而是 “AI 重新定义人”

我们曾经以为 AI 的威胁是 “抢走工作”,但现实是它只是在剥离工作中的机械,重复的部分。

就像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以前要做出租车司机,你不仅要会开车,还要记住你当前城市的大部分路线。但现在,你只要会开车就行,城市路线自然由 AI 导航胜任。人只需专注于驾驶中的判断 —— 遇到突发状况时该不该让行,面对乘客情绪时如何回应。所以AI 不是替代者,而是过滤器,帮我们筛掉可标准化的工作。。

那这种重新定义,对不同水平的人意味着什么?

对于低水平的人而言——即使你是0基础,AI也可以帮你在一个领域里输出一个过得去,大概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成果。而你,只需要依赖AI,全权AI负责即可。你可千万不要瞎指挥。

对于中等水平的人而言,如果你不懂AI甚至是不了解AI,那只能说你是属于”高危人群“了。但如果你和AI采取合作模式,也就是说把AI纳入你的工作流,你的水平也会大幅提高——理想情况是,你让 AI 去承担那些重复性的、纯信息处理型的、低决策密度的任务,而你站在更高的层次,提出思路、定义目标、做出决策、掌握审美,最终把控质量。

并且当你和AI的合作能力臻至化境,那你很有可能,以”真实-中等“水平能力,一举跨入“输出-高水平”行列。

而你本身就是高手行列的人物,那AI对你的帮助就局限于解放你的时间和精力,让你专注于最有价值最需创意的部分——即使你是在驾驭AI。AI不能帮你跨入宗师行列,就像不能帮一线导演拍出跨时代的电影,帮顶级小说家提高文学灵魂。

传说级的突破,终究要靠人的能力。

或许,ASI可以。

二、人该修炼什么?

具身智能:用身体感知世界的能力

2018 年,查特拉思跟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有过一段合作。这个部门后来搞了个产品叫度小满金融。这次合作发现了一个 AI 的盲区:信用评分不能只靠数据。

算法能分析用户的网络行为、消费记录,但算不出年轻人对 “借钱” 的微妙认知 —— 有人觉得 “逾期只是数字”,有人把 “守信” 看得比面子还重。

所以百度是派人到现场去跟用户聊,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怎么看待还款的道德。特别是潜在客户中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对自己的还款能力缺乏认识,他们不太理解借那么一大笔钱意味着什么,百度得想办法帮他们理解。这种微妙的心理,只有面对面聊过才懂。

自主思考:不被算法规训的自由

从柏拉图到启蒙运动、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鼓吹意识上传,都是把人主要当做大脑,忽略身体。比如电影《黑客帝国》里人们都被泡在液体里,接一堆管子,身体成了电池,只有大脑是活跃的,照样能在虚拟空间里体验完整人生。

黑客帝国

但身体的作用远不止生存。它是信息的 “野生入口”—— 你闻到的饭香、摸到的树皮、踩在沙滩上的触感,都是算法难以完全规训的输入。

绝对的「独立思考」恐怕是不存在的,毕竟每个人都在从外界联网提取信息;但是有了身体我们至少可以「自主思考」。有了身体,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完全控制对你的信息输入。

那些你任性而为的时刻才是你真正活着的时刻。毕竟你活着,不是为了被计算,是为了主动选择。

三、具体该怎么做?

1. 给 AI 设 “红线”,而不是被 AI 带节奏

自动驾驶的刹车阈值该设多少?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价值观选择。

你可以试着用 AI 筛选工作机会,但自己定 “加班底线”;让 AI 生成旅行方案,但坚持 “必须去某个小众景点”。

总而言之,一个完整的行动链里,AI 负责预测 “可能性”,但判断 “值不值” 的权力,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而判断标准这条线划在哪里,就是你的价值观的体现。

2. 数字戒断

刷手机时,你的注意力会被 AI 切割成碎片

试着尝试一周选一天甚至一个月选一天,进行全天数字隔离:不带手机去散步,感受风掠过耳廓的轻重、树叶在阳光下晃动的碎影;手写一篇日记,让笔尖划过纸张的触感,帮你梳理那些说不清楚的情绪;甚至只是坐在院子里发呆,看蚂蚁搬家看一下午……

这些 “低效率” 的事,恰恰是 AI 学不会的 —— 它永远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一下午钓一条鱼。

而这种戒断所带来的恢复,相信我,会让你迷恋。

3. 主动制造 “认知冲突”

AI 擅长给确定答案,人要训练自己和矛盾共处。而如果你是25岁以下的青年人,那你的前额叶皮层还在发育,你在这个阶段锁紧力的事情越复杂,你最后最复杂世界的“拟合程度”就越高。

具体可以这样做: 读一篇你反对的文章,试着找出其中合理的地方; 和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聊天,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毛泽东评价邓小平 “思圆行方”,说的就是这种跳出非黑即白的能力:能包容矛盾,也能守住底线。在 AI 给出的 “最优解” 之外,这种能力能帮你找到更人性化的答案。

四、终极答案:做 “AI 时代的君子”

古代的君子不用种地,却要修身养性 —— 因为他们掌握着判断是非的权力。

AI 时代也是如此:当机器接管了具体工作,人就该升级为 “价值判断者”。

你不必比 AI 算得快,但要比它更懂 “为什么算”;你不必记住所有知识,但要知道 “该用知识做什么”。

最后,请记住这句话:

AI时代,不是和 AI 对抗,而是和它共生。

让 AI 做那个精确的计算器,你做那个按下 “等于” 键的人。毕竟,最后那个结果,才是你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