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人交流有话题?怎样好好的和人沟通?怎样构建和谐的朋友圈?等等,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在图书馆里找到了《故事的影响力》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我决定认真的看完,看看能否给自己启迪。
这本书是史蒂芬.丹宁写的,由刘莉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的。丹宁是西方企业管理界“讲故事提升领导力”的倡导者,曾任世界银行知识管理项目负责人,并发起了知识共享项目。本书描述的就是在他发起知识共享项目中,用讲故事的方法,克服体制缓慢而臃肿、经济下滑急需变革等重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案例。
传统上,世界银行是一个金融组织,通过贷款将资金注入世界上最贫困国家的发展项目,在世行各分支机构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充当协调人,促进推动一些国家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和交易。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客户对世行的咨询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坚持要求得到整个世行在全球范围内能提供的顶级业务水准,如何做不到,他们会到其他地方进行贷款。因此,如果世行不能创造新的运营模式,这些传统业务就有解体的危险。从1988年到1995年世行的综合研究报告都指出了世行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需要政策指导、建立流程、进行控制,但是一直没有解决方案。因为要改进这个制度设置,会遭遇行政机构严重的惰性和本位主义的抵抗。
1996年2月,丹宁主管世行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知识共享”概念。1996年3月,听同事讲述了一个故事,决定用这个故事作为论证,推行知识共享发展策略。这个故事的内容是:1995年6月非洲赞比亚的小镇卡马纳的一个医生,想解决治疗疟疾时的一个问题,就登录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网络,找到了答案。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不同的组织之间,知识共享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1996年4月,世行高级经理委员会的发言中,丹宁引用了这个故事,唤起了高层管理人员对知识共享的热情,1996年10月,世行启动实施了知识共享策略,提出和其他国家建立新的知识型合作伙伴关系。丹宁开始对高管和员工进行知识管理培训,开始实施变革理念。培训中,合理可信的讲故事,在故事中提出设想,取得了成功。在演讲中,撇开理论上的分析思维,说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在世行的国际商务会议中,丹宁用讲故事的方法传达复杂的理念,激发了听众成为知识共享这个变革的推动者,但是在瑞士伯尔尼的小型公立机构做报告时,讲故事没有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讲故事需要融入听众的实际情况,否则具有局限性。1998年,丹宁专门招聘了2位员工,负责创造故事并加工故事。要求故事必须能让听众联系一个积极的观点,要有和听众原有期待不一样的奇特性,要易于理解所要传达的观念。故事的力量并不是来自故事本身,而是来自激起听众的兴趣,在于怎么去讲。同年,世行进行了大型变革。置身于新旧两个组织交界处,丹宁是变革的推动者。1999年,世行肯定了知识共享战略方向,股东们把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知识资源视为世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硬件和软件配置。
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手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听多看多想,提炼加工故事,用于写文章,用于和朋友交流,都是一种很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