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在中秋前夜

文|李丑丑i

在这世上有多少城市的轮廓
能令我落泪
但我只认得一座

梦里也能寻到回去的路。

忘记是在哪里看到这首诗,只是在中秋前夜突然又想起。

在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而我却独爱中秋。这个处于夏秋之交的节日,让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团圆。中国人事事讲求“圆满”,不论是圆月还是月饼,无不透露着人们对于团圆的美好期许。

张艾嘉有一首歌叫‘戏雪’,歌里唱着“1948年,我离开我最爱的人,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落着苍茫的雪,如果我知道这一别就要四十余年,我很想说,我不走”。

这首歌由陈升作词,就像是一篇游子思乡情怯的散文。

一个年少离家的少年,告别故乡和最爱的姑娘独自去远方漂泊,一别就是四十余年。几十年后曾经的少年已白发苍苍,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那里有着念念不忘的永远十八岁的爱生气的她,还有记忆里离开的那年飘着大雪的北方的家。

歌曲的最后张艾嘉喃喃轻唱“回去吧异乡的游子,该到了安详的时候”,而老人家也想找个理想的日子睡在她的身旁。

听到最后深深的被感动了。人们常说,年轻的一代热爱漂泊,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地方,仿佛全然不用情。可是啊,正因为有家所以我们才敢任性在这偌大的世间独自漂泊流浪。因为我们都知道家就在那里,无论我们离开多久只要我们愿意回去,她必然会迎接我们。

今年八月,我乘坐乌鲁木齐开往成都的火车。在硬座车厢,看到形形色色离家的人。

年过半百的大爷还穿着七八十年代老式的尼布衣服,两鬓已经花白的头发,用一根长木棍挑着两大包行李,一路上舍不得吃喝。饿了就吃随身带的白馒头;八零后民工奶爸独自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婴儿回四川老家,在拥挤的车厢婴儿车无处安放,奶爸一直把宝宝抱在怀里,小宝宝大概是感受到爸爸的温度,一路竟也不哭不闹;九零后的大学生小伙子午餐胃口特别好,吃了两桶泡面一袋面包,还逗那个宝宝“哥哥我还没吃够啊”……

他们中极大一部分人因为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家,去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地方寻找生存之道。

我知道,在每一个异乡的夜晚,当城市万家灯火,而每一个在外的游子看到头顶的月亮,大概都会想起故乡吧。

诗人常说“月是故乡明”。

人们都道“近乡情更怯”。

在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愿每一个异乡的游子都能和故乡的亲人团圆。

就像张艾嘉歌里唱的。

“回去吧异乡的游子 到了安详的时候,两万英尺的高空候鸟要回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