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读《我们仨》这本书之前,我对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印象正如大多数人了解到的一般,皆为文学家、优秀作家。
读过钱老的《围城》,记住了那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读过杨绛先生的《洗澡》,记住了那句: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可尽管如此,他们于我而言,更多地意味着闪耀文学光辉的人物,让人敬仰的名字,有着遥远的、陌生的距离感。
读了《我们仨》,我才终于懂了钱老的那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终于懂了杨绛先生那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终于懂了杨绛先生虽为女性却为何被尊称为先生,终于懂了钱老和杨绛先生始于一见倾心,陷于相濡以沫,终于岁月长情的故事。
此书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01
一家人在一起,那便是家
杨绛先生,钟老,女儿钱瑗,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家。
从字里行间,读者都可以感受到他们一同生活的岁月之美好,一家人感情之深厚,之默契、之相互理解和懂得。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始终心系对方,是彼此的依靠。
文中有一段,是杨绛先生思念的梦里,一家人被迫分离后短暂相聚的画面,有些泪目。
我们没个坐处,只好盘膝坐在地上。他从被子侧边伸出半只手,动着指头,让我们握握。阿圆坐在床尾抱着他的脚,他还故意把脚动动。我们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我握着他的手把脸枕在床沿上。阿圆抱着爸爸的脚,把脸靠在床尾。虽然是在古驿道上,这也是合家团聚。
一家人在一起,静静地,不用说话,给予彼此温暖和依靠。这样的画面,想想就是温馨而美好,该是有多深厚的亲情,才可以做到这一点。一家人在一起,那便是他们最温暖的家。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02
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热爱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生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历经文化大革命,熬过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时期,到后来针对知识分子的三反运动,钱老和杨绛先生的生活一直都没有真正的安定下来。
他们一直在不断的搬家中,住过租金便宜的破旧公寓,住过女儿学校的教职员宿舍,住过文学所集吃喝拉撒睡于一体的办公室,直到1977年,那时的他们已经六十多岁了,人生已过半百,长途跋涉之后,终于迁居三里和公寓,有了一个家,可以安顿下来了。
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钱老和杨绛先生从不停顿学习和工作,只要得闲,他们便会阅读。杨绛说自己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嚣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著作《堂吉诃德》中文翻译版、大获成功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皆是杨绛先生在这段艰难岁月所完成的,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谈艺录》、《宋诗选注》等则是爱书如命的钱老在艰难岁月里的思想结晶。
这才是真正的学者,真正的阅读者,无论何时何地,心中装的都是治学和读书。
03
把每天都看作探险,发现生活的乐趣
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把每天都看作探险,那么每一天也会是不一样的。
钟老和杨绛先生本是不会厨艺的两人,但在钱老写《围城》时,杨绛先生甘为“灶下婢”,辅助夫君全力搞创作,她将厨艺的学习过程看作生活的探险,会研究美食的做法,而钱老呢,从小没下过厨房,但与杨绛先生在一起后,会学着做早餐,会用心地为杨绛先生准备每天的早餐,对于两人而言,这都是幸福的探险和尝试。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语句简朴,但却能深刻地感受到两人伉俪情深、琴瑟和鸣的爱情。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候,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
杨绛先生和钱老每天都会出门走走,他们自己称之为“探险”。早饭后,他们得出门散散步,晚饭前,他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一条条街,一个个学院,一处处走,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
生活就应该如此,时刻充满好奇,时刻充满探索的精神。每一天是一样的,但每一天也可以是不一样的,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你将以何种心情何种方式度过看似重复的每一天。
每天出门前,跟自己说这是开始去探险啦,生活想必就会多了一些期待和乐趣。
04
你有你的优秀,我也有我的才华
最好的夫妻大概就是他们这个样子,不沉溺于爱情,却始终拥有爱情,彼此欣赏,又彼此包容。
当钱老以高分获得奖学金,可以公费出国后,杨绛先生中断了清华学业,借此机会陪丈夫英法游学。在国外的日子里,钱老上课,杨绛先生就做一个旁听生,听课然后自己去图书馆里自习。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时常可以看见一直努力、默默看书的杨绛先生。
文中有这么一句,便可见杨绛先生是有自己想法,想做自己的太阳,而不是只凭借钱老光芒的人。
他请我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我很得意。我和钟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
就像是舒婷的《致橡树》里面说的: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他们不是谁凭借谁的光芒,而是相得益彰。两个人在一起,成为最好的彼此,没有谁仰望谁,有的只是相互欣赏。
所以当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的句子,“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念给钱钟书听时,钱钟书当即回她,“我和她一样。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两人便是杨绛与钱钟书,两人陪伴彼此度过60多年的漫长岁月,成就了民国文坛罕见的爱情传奇。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钱老去世,仨人就此失散了,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走在人生路上了,一个人思念仨的情思。
如今,杨绛先生走了四年,现在的他们在一起了,又是“我们仨”。
最后以一段我喜欢的话结尾吧,之前一直误认为是杨绛先生所写,如今才知并不是出自她手。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