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宁南左侯的《端平元年》,很是想长叹兼长啸。大致是先介绍金朝的灭亡(1222年野狐岭、1232年三峰山两次大败,哀宗签军扩马,从1233年从开封逃往归德《商丘》再逃往蔡州《汝南》,依靠忠孝军苦撑,于1234年正月初九传位完颜承麟,次日城破自缢,承麟战死,金朝灭亡,自阿骨打1114年起兵抗辽,正好120年,应了金朝祝祷词“百二十岁”)。
然后说南宋对金、蒙的态度,首先是权相史弥远的存金障蒙,但是嘉定年间(1215-1222)宋金7年争战,山东淮海的红袄军逐渐分化,最终彭义斌抗蒙阵亡,李全(忠义军)反复最后降蒙被宋军所杀,夏全等4人降金封郡王但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最后义军尽失,南宋在山东没有内应,反而蒙人多了“汉人世侯”。
此外,蒙古借道南宋灭金的思路从未放弃,1227年丁亥之变夺关外五州,1229年辛卯之变夺蜀地17州,直到1232年蒙古许以河南,南宋才算坚定了联蒙灭金的策略(正好次年史也病死了)。
接下去就是水到渠成,南宋孟珙建镇北军,与蒙古塔察儿一起围攻蔡州,宋兵马义、赵荣首登南门城楼立下大功,还有孟珙强幸金后一雪靖康之耻的野史。
随后宋理宗(1204-1264)渊黙十年之后,开始等待“中原机会”,最终以右相郑清之、大将赵葵、赵范、金子才等为首的“守河据关,恢复三京”(在潼关-淮安清河一带的黄河南岸重设防御线,收复应天,开封,洛阳三京)策略,战胜了史嵩之(史弥远之侄)的防守派,宋军不到3个月就收复3京,但仅5天就撤出洛阳,随后蒙古反扑,徐州、海州失陷,次年又以南宋违背盟约为由发动侵宋战争。
端平入洛的失败,分析原因有四:一是粮草不济(军队仅带5天粮食),二是贻误战机(金子才想镇东京,进开封后15日不攻洛阳),三是后方掣肘(史嵩之),四是腹地无援(上文已述义军尽失)。而至于说因为端平入洛导致蒙古侵宋,这是笑话,没有这回事,蒙古还是会灭宋,所谓的盟约,还是要靠军事实力来维系,古往今来,无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