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改制初期,企业几乎都是集体制企业,很多民企必须挂靠果企才能经营,因此在私有化的路上,企业产权时常公私难分。
这次回顾的就是果企经营者与大股东角逐失败的经典案例。
案例主角为健某宝,尽管如今消费市场很少见其身影,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健某宝都是国内饮料界的王者,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健某宝的诞生到兴起再到衰落,离不开它的创始人李某纬。
老李原是体制内人,因磁场不对付,1973年被分配到当地白酒厂当副厂长,干了10年,当上了厂长。
当时的酒厂,压根没几条生产线,年产值也就是几万块,说是个濒临倒闭的小作坊也不为过,但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破厂,硬是叫他给盘活了。
1984年,在可乐气泡水的启发下,老李找到某体育科研所合作,研发了一款易拉罐运动饮料,并说服某可乐公司做易拉罐的代工,“健某宝”由此诞生。
产品有了,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打开市场。
恰好当年正值洛杉矶奥运会,饮料本身又有促进体力恢复的功效,他很快就想到体育营销模式。当下花了20多万赞助费,让健某宝拿下郭嘉队指定饮料权限。
加上当年奥运健儿不负众望,实现金牌零突破,乘此东风,健某宝销量一飞冲天。之后健某宝与体育捆绑程度再次加深,成为各大运动会饮品常客。
除此之外,老李还创新型营销,搞了个“拉环有奖”,在城乡市场获得巨大反响。90年代,一卡车健某宝拿货批条就被炒到2万块。
企业走上正轨后,老李开始了多元化尝试,也因此成了体操王子的贵人。1991年健某宝拿出1600万,成立某宁体育品牌,并由体操王子独立运营,涉足服装行业。
之后某宁牌的崛起,和健某宝似曾相识,只不过一个是运动会指定饮品,一个是指定服装。
1994年,成立仅三年的某宁牌打算自立门户,并顺利脱身健某宝,从某水市搬到京城。
但健某宝的创始人李某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1997年,健某宝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其产权之争也拉开帷幕。
老李虽说是一手把健某宝拉扯大,对其有起死回生之功,没他当初那个小酒厂估计早倒闭了,遑论后面的做大做强,但就股权来说,健某宝前身某酒厂属于当地果有企业,大股东是谁不言而喻。
因此这么些年,老李的角色就是个职业经理人,企业管理者,给大股东打工的高级打工仔。
打工仔也想有自己的春天,于是他提出将企业私有化,并寻求港股上市的想法。
90年代后期,国退民进企业私有化算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但这一提议被大股东否决。
作为经营者,李认为健某宝想要全球化,单窝在某水市这个小地方肯定不行,必须得去大城市。他这么想,也这么做了,1997年,健某宝总部迁到羊城。
但这无疑激化了与大股东之间的矛盾。大股东不愿放手,原因很简单,一棵摇钱树,一头现金奶牛,谁舍得撒手。企业作为当地纳税大户,财税收入贡献占了近8成,若是总部迁走,税收首先会少一大截,另外工厂搬迁或缩小规模,必定会裁员减员,导致当地就业下降,对其业绩影响颇大。因此这个大腿,肯定得抱紧了。
加上当时的经商环境不如现在宽松,企业的兴起虽离不开老李的付出与决策,但大股东认为,如果没有地方作为后盾,提供支持与保护,厂子也很难起飞,李这是属于翅膀硬了,想单飞。
于是因企业改制问题,两方斗得不可开交。
内斗势必影响企业发展,健某宝销量开始下滑,并开始出现亏损,多次摩擦后,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如果说刚开始还是为利益而争,发展到后面已演变成了意气用事。
越往后走,健某宝生产效益越是大打折扣,大股东也起了卖掉公司的心思,但就是铁了心的不卖给李。
2002年,李再次提出改制,想花4.5亿买下大股东股权,被大股东再次拒绝。结果大股东扭头,以3.38亿的价格,把健某宝低价卖给了气功大师张某,并且答应分期付款,张某首付1亿就拿下健某宝,完全是空手套白狼。
这招宁愿贱卖,也不肯卖给李的做法,简直是骚操作到极致,实属损人不利己。
而李某纬则直接被气到脑淤血,这位创始人及其团队不仅被扫地出局,还被指贪w,私吞果有资产。
原因是2000年,健某宝账上有4000万职工福利基金,原是打算给职工买社保,但方案没通过,就把钱直接分给了员工,但还剩下331万元,于是给5位工厂领导买了人寿保险。
结果因这笔有争议的保费,老李被判15年,没收个人财产15万元。直至2014年,74岁的李某纬因病去世。
而健某宝也因大股东将其以低价卖给无能之辈后,逐渐走向衰败。
到2004年,企业就陷入半停工状态。
2005年新股东张某涉嫌挪用7亿资产,被判15年,但因其“能量强大”,改成10年,后因表现良好减到6年,2011年出来后就逍遥海外了。
反观被折腾得不成样子的健某宝,早已无力回天。2007年二卖给某方便面品牌,辗转十年后,又再度回归原股东怀抱,当初的国民饮料,逐渐隐入尘埃。
无论老李在健某宝的问题上如何划分功与过,其过程始终是企业改制开放中悲痛与哀伤的一面镜子。
在93年以前,当时的经商环境远没有如今的开放,个人不允许去注册公司,企业几乎都是集体或乡镇企业的名义开展。哪怕是要做个体户,也需要特批,因此当时的商界能人想要自己开公司,您还得先戴个红帽子,这哪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
93年公司法出来后,民企才逐渐发展起来。到97/98年,果企竞争不过民企,行业不景气,上面没钱,这才有了波下岗潮,因此当时的铁饭碗也不是那么铁,很多人开始加入创业。
到2003年,咱们加入WTO后,这才开始起飞,接着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又带来了一波机会。
到2014年三证合一,一块钱注册公司,把注册成本降到最低后,又兴起了一波大众创业,草根逆袭的浪潮,造富了一批人。
只不过经过口罩三年,现在情况又不一样了,当年的下海潮,到如今的上岸潮,又是一轮周期变幻。
每个时期,每一轮的重大变革,总会带来一波机会与阵痛,在时代浪潮下,当年的案例,或许也在悄然重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