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留的思考题是:“爱”值多少钱?
如果要用数据和图表来表示,该如何表示呢?
给“爱”的估值
“爱”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先定义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吧。这种“爱”的价值该如何估算呢?
曾经在课堂里和学员们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可以用过往送的礼物的金钱价值,加上约会所花时间的金钱价值来换算;也有人说,可以近似地看作离婚时的分手费。各种idea,层出不穷。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爱是priceless的,原本就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在这里,介绍一个多少make sense 的给“爱”估值的思路。
我曾服务过的某日本人寿保险公司在日本做过这么个调研:面向25~44岁的工作女性,问她们对男性的收入要求时,理想的平均年收入是552万日元(约合36万人民币)。然后,又问“如果对方是让你非常心仪的男子,年收入最低降到多少你还是觉得是可以和他结婚的呢?”,回答的平均水平是270万日元(约合17万人民币)。
也就是说,这中间的差额——282万日元(约合19万人民币)是不是就能认为是“爱”的价值呢?
当然,这是1年的“爱”的价值,如果按照一定的年收入增长期许(例如每年+10%),就可以测算未来年份的“爱”的价值了。
这个case里面的关键窍门是:不直接求证“爱”的价值,而是间接地、用“比较”的方式来测算“爱”的价值。很聪明的思路!
分析的本质是“比较”
在前面这个例子里,通过“有爱”的情况和“无爱”的情况的“比较”,用它们的差值来推导“爱”的价值。事实上,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多和数字相关的分析,其本质就是“比较”。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比较”的分析是不存在的。
通过比较,可以从数字这个原材料中发掘出很多有意义的信息。大家平常进行的分析当中,多数情况都在有意无意地开展“比较”。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有意识地想想——自己是拿什么在做比较,这个比较有什么意义?这会帮助各位做出更为sharp的数据分析。
为什么需要“比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比较”呢?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回到事情的起点:我们拿数据来分析问题,究竟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事实上,任何有关“问题解决”的事情都是这样的逻辑。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能想清楚:我现在要做的事情(Action)是如何能帮助到“问题”的解决?是如何帮助到最后产出的“成果”。
也就是说,这中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先把握好行动与成果间的这种因果关系。
所以,日常所有的分析工作,无非是回答下面这两个问题:
1)Where:哪儿有问题?
2)Why: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
而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切入点都在于——“比较”。如下图:
即便是眼下最流行的大数据分析,其核心也是“比较”。比如,同一时间点的不同对象的行为差异分析;或者,同一对象的不同时间点的行为差异分析等等。
所以,今天给到大家的实用Tips是:
【实用Tips】
★ 从现在开始,做和数字打交道的工作时,需要意识到“比较”这种方式的存在,用比较的方式来设计分析的思路和视角。
★ 在做具体的数据分析时,时刻问自己:我是在和什么做比较?这个比较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能说明问题,以及能说明什么问题)?
【思考题】有钱就能长寿吗?
用什么样的数据或者图表能够讲清楚这个问题呢?结果又会怎样呢?
请先思考一下,我们下回分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