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过,天气日渐寒冷。各种流行疾病随之而来,每天总有孩子感冒请假。好在马上放假了,又加之组织过元旦活动,也许是平时运动的多了,孩子们的出勤都还不错,每天请假的孩子就是个别。
我一直庆幸自己一个冬天都没有感冒,然而,就在最后一天,因外出大门送人没有穿棉衣而受凉。等一晚上睡醒却头疼,浑身发冷,直觉告诉我:感冒了,而且还感冒的不轻。
连着三天小长假,都没有回母亲家,愣是在床上睡了两天。
这两天里,我时而觉得自己在做梦,时而又觉得在清醒,可是起床下地又飘飘忽忽,头晕目眩,浑身发冷。于是再继续睡,吃了各类感冒药好像见效不大,总是觉得双眼发涩,怎么睡也睡不醒。
昨晚,在医院上班的弟弟和弟妹到家里,看我这样,说我定是得了风寒感冒,应该熬一碗葱须、大蒜、生姜红糖水喝下,再盖上厚被子捂住睡一觉,出一身汗就好了。
等他们走了,我就找那些东西熬了一碗喝下。睡下不多时,就开始浑身出汗,一阵一阵,感觉头发都湿漉漉的。
但慢慢觉得头没有先前那么疼了,浑身也不觉得冷了。纯新换床被子,于是便沉沉的睡去!
直到早晨六点二十的铃声响起,我才醒来,顿觉神清气爽。
原来小偏方也能治这些疑难杂症!
难怪小时候,母亲每到冬天就要熬这些葱须、刺根须、姜片、大蒜、红糖之类的水让我们姐妹们喝,原来都是在提前预防风寒感冒!
晚上在给母亲打电话时,告诉她这些。她说小时候让我们喝那些用葱须、刺根须、姜片等佐料熬的水喝,是因为那时没钱买药,怕感冒了没钱看病,耽误大事,她也是从我奶奶那儿学到的。
不得不佩服民间流传的一些治病偏方,那都是千百年来老人们留下的生存智慧!
如今生活虽然富裕了,人们生病看病不是难题。至于日常的头疼脑热,到药店随便买点药,依据症状吃了好像也就挺过去了。
但是药三分毒,日常的小病,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用小偏方治疗的就用小偏方治疗,因为流传千古的农谚自有道理!
由此我想到在教育上常用的一个成语“对症下药”。
这个词从表意上看,说的就是得什么病吃什么药。但从教育的层面意义上来看,说的就是对待个别有差异的孩子,教师要用个别方法对待,切不可一刀切!
想想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有无类似现象?细细排点,有时的确能做到“对症下药”。
记得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在活动中看的好像脸色不太好,我上一模她的额头,一阵火热。身为母亲的我,知道这是孩子发烧了。于是赶快打电话,通知家长接走看医生。
孩子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及时医治。没几天就又活蹦欢跳的来上幼儿园了。
但有时也有“观察不周”的现象,不觉脸上一阵发热。
记得一次在活动中,我看到一位男小朋友坐立不安,上前问他怎么了?他难为情的低下了头。待到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他拉裤子了”。我问他,怎么不早点告诉老师,他怯怯地说“我害怕上课老师不让上厕所……”
但不论怎样,我在第一时间给他换了干净的备裤,又把脏衣服洗了。下午家长来接孩子时,我简单给家长说了情况,家长很是感激。
而我却很难为情。因为我知道,如果事先没有那种“一刀切”的活动要求,孩子也不会“因害怕”而不敢告诉我上卫生间。
后来我再也没有那样“武断”的要求,凡事都要从孩子的需求入手。
虽然那已成为历史,至今想起那个镜头,总有些许难堪。幸运的是我醒悟了,也改了那个“一刀切”的要求。
今天已走进2019,以一次感冒小偏方的治疗,想到了曾经的教育。算是一次自省,一次对教育的认真思考!
愿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更细心和周到的方法做好当前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营造一片温馨、安全、舒适的家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