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某个公众号的推荐写作书单里。买来几个月一直没读,这次正好要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就鼓起勇气读完了它。这本书非常棒。它是基于对卢曼卡片笔记法的研究而写。最神奇的是,卢曼——一位德国公务员,靠着这套工具,帮助自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几年后,还被选为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终身任职。之后的30年间,他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了,他还在写作的同时,独自抚养了三个孩子。这点令人钦佩)。有趣的是,这本书也是作者用卢曼卡片笔记法所写。我想,这套工具对我的帮助绝对巨大。
正文
总计字数20w字,共计249页
阅读累计时间3.8h,笔记累计时间 2.6h
我想得到什么?
一整套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
我为什么想得到这个?
因为我极度渴望全面提升自己,并且以后也能在确切的文字记录上,不断积累,不断突破。结果读完之后,发现这套工具还能提升50%的学习效果。简直太令人惊喜。
今天只专注分享卢曼卡片笔记盒的建立。
正如作者所说,好的解决方案往往简单且出人意料。卢曼卡片笔记法非常简单,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卡片盒——里面记录了卢曼平时所学所思考的笔记。在他去世前,他的笔记盒已经累积了6万条,平均下来每天要写6条,每条几百上千字不等。
那他到底是如何积累这么多的笔记呢?
他原话是这么说得,"我只做容易的事情,我只在马上知道要怎么写的时候才会写作。如果我有片刻的动摇,我就会把这件事放在一边,然后继续做别的事。"
这其实是基于一种心理学知识。
只有当工作的方式足够灵活,允许这些细小而平凡的调整我们才能保持兴趣,动机和工作的一致性,这就是毫不费力的工作的前提。
大多数人都会同时进行不同的思考活动,他们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想法上。然后把它搁置一段时间。直到想清楚如何进行下一步之后再把这个想法捡起来。这种形象表明重新拾起另一个想法,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保持这种灵活性,就不用担心中断后会重新开始。
而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可靠而简单的外部架构——比如卡片盒来辅佐思考,以弥补我们大脑的局限性。
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更多时候他们宁愿通过不断地做,来逃避思考的痛苦。
头脑中用于头脑风暴的东西往往来自于外部,来自阅读,讨论和他人的意见。来自于写作相关并通过写作得到提升的一切。
所以,写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
有一种蔡格尼克效应,它和记忆有关。它指出人们对尚未完成的事情,比已完成的事印象更加深刻。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收尾的部分上。正是因为这种效应,你需要把某个时刻的想法记录在纸上,以便让大脑觉得已经完成了。然后放心地把脑力资源集中到其他事情上。
在不断写,积累笔记的过程中,你对某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阅读越多,思考的越多。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最终越有可能从中提出问题和想法。它可能正是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东西,但更有可能是你的兴趣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洞见的作用。也是卢曼笔记盒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卢曼笔记盒遵循的几个原理。
1.每次添加新的笔记,都是一次和过去笔记的对话。在添加笔记时,不断寻找与过去笔记的关联性。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反馈。积极寻求并接受反馈是长期成功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这些反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2.转述。通过语境的转化,形式的转化,把引用的原话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因此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比如,可以制造变化和对比,这些方式都能促进学习。
3.自下而上,提纲反而是我们整个写作过程中需要经常回头处理的一项独立任务。
4.确保结构化和灵活性。创造力的关键是能够在开放活泼的思维和传统的分析框架之间灵活的切换。
5.为什么不列主题和归类,是为了决策资源的消耗。只有随时可以记录和删改,才能极大的保证简单有效。(这条主要适用临时笔记和文献笔记。)
6.要注意累的时候,就停下来歇一会,休息对恢复注意力,学习都很重要。
7.可以记录与过去完全相反的内容。有种叫确认偏差的现象,指的是我们更加关注能够证明我们观点和重申我们信念的信息,而容易忽视那些与之相反的事实。
总得来说,卢曼卡片盒就是一个思考工具,帮助大脑深度思考的外挂。
关于卡片盒建立的方法。
第一步,找到一个笔记工具,比如flomo。(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这本书里的序就是flomo创始人所写。而他一个中国人,正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才创建了这个国产app。)
第二步,平时学习的时候,不能只听课,也要多记录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好的坏的,都可以把他们通通写进笔记工具里。
第三步,时不时回顾下翻阅过去所写的知识卡片,发现有关联的就把它们放在一起。
第四步,当一个主题的卡片积累多了,就试着把它们串联成一篇完整又有见底的文章。
第五步,持续积累想法笔记,最好每天3-6条,不用分类,不用管写的好不好,不用管以后用不用得上,不断重复第一到第四步。要不了多久,你会积累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复利。(日更的小伙伴可能颇有感触,这个流程是不是和你的成长路径很相似。)
进阶步骤:
第六步,学会对这些笔记分类,按照临时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进行划分。临时笔记主要放各种零碎的想法或者引文(注意这类笔记是需要经常移出和删掉的),而文献笔记主要放摘录的原话+用自己的话转述的一遍(注意设定关键词以便寻找),永久笔记主要作为写作或者深度思考的主题,就如作者所说,永久笔记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所以,这里更多地记录自己衍生的想法,然后把它和以前相关联主题的笔记放在一起。如果没有,就建立新的主题。
tips:通过收集卡片笔记法的资料,发现有爱好者推荐notion作为收录永久笔记的app。就是只有英文版,英文好的可以试试。中文的有为知笔记。
第七步,持续按流程让所写的信息从临时笔记,文献笔记,再到永久笔记逐级走下去。让永久笔记盒里的笔记越来越多、越来越完整。直到某一天添加笔记时,突然发现永久笔记里有一条清晰的叙事线出来了,这个时候,只需要适当排排版修饰下,就能产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卡片笔记写作法最厉害的在于,只要按照流程坚持刻意练习,就可以持续不断的"自动"输出很多完整且有见底的文章。
以下是模板,供参考。
写在后面的话
这本书如果要总结成一句话,非常简单,就是持续记录自己的想法,分类,再整理,就能变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关于投资,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时间的复利,而关于知识,同样也和复利有关,我们只要通过平时的刻意练习,也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知识宝库。没想到,知识和财富竟然如此相似。顺便说一句,正文里的大部分内容,也是我用卡片笔记法的方式所写。确实不费脑子,相当轻松,仅仅多耗费了点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