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是什么样的理由,决定了你的一段行程的开始呢?
由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由现代文明走向原始文明,由熟悉到陌生,由这里到那里。
在我小时候,交通还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时候,从家乡小县城到长沙,三条县道两条国道,整整需要走一天一夜。
最是记得寒假来长沙玩,早晨5点上了中巴车,一颗晕车药迷迷糊糊睡到了中午。带我坐车的大舅忘了买第二颗,于是从下午两点一直吐到夜里九点。
那时候的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唯一的愿望就是老死在老家,哪里都不用去,就不用坐车,不用忍受晕车的痛苦了。
那时候,街上的小伙伴,有去个常德的,都是了不起的富家人。带回来早已过时的玩具,也都会让我们艳羡不已。
经历过了几次老家到长沙生不如死的旅行,吐够了也累了,很难再打起出门的力气。
当爱好变成了看书之后,书里的山清水秀、椰林树影、明月高山、莽莽林海,都变成了我对“远方”唯一的印象。
行走在路上,对还在懵懂期的我,并不知道“路上”意味着什么,留下来的回忆,没有美好只有虚脱。还有另一个城市的深夜,三个人坐的公交车,和我吐了一地的酸水。
本以为旅行或者旅游,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遥远的词,没想到真到自己有钱有闲有心情的时候,出门散心的愿望,变得愈加强烈。
02
高晓松有前阵子有首歌,写的是“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被人很是骂过一阵子。
虽然我也不敢苟同这样的论调,但过了这么久再回想起出远门的经历,还是不得不承认,对于远方和美好的向往,一直都存在我们心里,不管能否实现。
离家百公里来长沙读书,开始有了大把时间了解,大城市里的人,大城市里的歌,还有大城市百变的菜肴。
小时候爱看山东卫视的那档做菜节目,煎炒烹炸,遛汆烫蒸,一道道为所未闻的稀罕菜式,就这样一盘盘端了出来。
于是从小便打定主意,有生之年一定要吃遍全世界。这愿望现在看来几乎跟“诗和远方”一样可笑,但对我来说,这就是我想要千方百计出门远行的动力。
而以长沙来说,他让我弃绝了“宅死”想法,让我从小厌恶的出门旅行,在心底深处生根发芽。
不像老家夜里十点,便“世界天黑”一般,长沙即便是在凌晨三点,也依然能在路边看到就着啤酒吃烤串的人群。就算到了冬天,烧烤摊也能开到差不多凌晨一点左右。
而通宵经营的酒吧,放着劲爆音乐的理发店,抱着木吉他街头弹唱的歌手……如若没有亲眼见过,是无法体会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昨日谢霆锋的做菜节目来到了日本,他亲自参与了一把菜刀的制作。就像他说的:菜刀就是他和食材之间对话的桥梁。
又或者换一种角度,或许这就是他的“诗和远方”。
03
前些年,文艺青年群中,都非常流行“去远方”。譬如西藏,被无数首歌,无数本小说,无数的旅行游记记载的圣城。
似乎在中国文化里,这种远离城市、青山碧水的地方,才有着文人特有的精神寄托。又像浩劫后的反正,有着沉重感的乡土文学、伤痕文学才是正经而光明的。
而我却觉得,真正值得看的,值得细细体会的,却是行走在每个城市之间,感受到一座城市所散发出来的精气神。
2008年的夏天,在多次恳求下,父母总算赞助了我一次,去往西安的旅程费用呢,终于了却了我碎碎念的长安梦。
距今已有八年的西安,不晓得生出来哪些变化。我却记得那时走在城区里,明明生者一副同样特点的面孔,却说着我一句也听不懂的大秦方言。
那时候的回民街已经颇具规模,围绕钟鼓楼的旅游线路,也是外地游客来西安旅游的热门。
我并没有去这些地方,而是在第二天,搬进了一个被好友称之为“村子”的城中村。没有邻里高楼,也没有光鲜亮丽,只有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们,在那里讨生活的千姿百态。
印象最深的,是我住的旅店下面,是两个馆子。一家“老马家胡辣汤 ”,每天早上人山人海,磕着碰着都没人管,都指望着能赶紧喝上胡辣汤。
另一家是个没牌匾的面店,裤带面好吃极了,长那么大,我还是第一次一顿饭一根面就能吃饱了。
04
现在想起来,最庆幸没有去兵马俑、没花钱上钟鼓楼,没去大清真寺。而是花了很长时间,坐了几趟西安的公交,走了几条长长的马路,在餐厅里,吃着各式面食听西安人讲着家长里短。
“撩咋咧”大约是我听到的第一句,正儿八经的西安话。朋友带我吃胡辣汤时,听着食客赞不绝口的,都是这三个字。
一日三餐,酒茶米菜,操着一股子外地人听不懂的方言,嬉笑怒骂,都是只能亲眼见到之后,才能明白的市井文化。
遇上西安来长沙玩的朋友,在饭桌上称一句“失他妈滴,撩扎咧”,更能让我们立刻熟稔起来。
有次跟朋友在街头胡乱走着,遇着巷子就钻进去,不成想转到了西安音乐学院。随便走了走,居然在学校里一个破操场墙上,看到了一大片的彩色涂鸦。
朋友指着说,这还是不怎么样的,他在另一个老城区见过,整面墙都被喷上了各式涂鸦。不过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全涂上了一层白漆,全部覆盖掉了。
其实这样的流行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这个十三朝古都,涂鸦只是一部分。
譬如钟鼓楼附近,除了一条回民街,咖啡店、时装店都多了起来。年轻人们也更爱唱歌,老秦戏剧,也变得式微起来。
约莫在西安待了一周,也许我并不太明白,秦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但只要听到了略有虎气的西安方言,都能想起那一碗滚烫的胡辣汤,是一股倔强的陕西味道。
05
一座城市,都有一座城市独有的精神面貌。
这样的精神,不在于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不在于精妙设计的各式建筑,不在于路有多宽,树多又高,更不在于那些高高在上的经济数字。
真正的精神,在于城市里的每个人,本地的,外地的。穿着的风潮,饮食的习惯,说话的腔调,不论过了多少年,都是一座城市所自然散发出来的魅力。
而我们行走在路上,所能感受到的一切,都源于周围行人带来的感觉。或喜或悲,或好或坏,都化作了我们成长,前进的动力源泉。
行走的力量,不是一碗油腻的鸡汤,也不是一本煽动的成功学,他在悄无声息的点滴生活中,慢慢的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
所谓的“诗和远方”,不过是在行走的路上,慢慢感受到的一种美好。这种美好不需要奋不顾身,不需要抛下一切,不论贫富,不论美丑,只需要一点点的仔细体会。
上学时,他是放学后的自由,是在回家路上渐斜的夕阳,是和同学间嬉戏玩闹的愉悦;工作后,他是闲暇下来的一杯酒,一壶茶,是和朋友偶聚时,感叹生活的不易。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行走的路上,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青春萌懂到成熟老练,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
一段旅程是有终点的,而另一段旅程却没有终点,在未知的远方,我们都能感受到行走的力量,感受到旅途的美好。
美好、希望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