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中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南方人有吃汤圆的习俗,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记忆里,每到冬至,母亲总是天蒙蒙亮就起身,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听母亲说,冬至大如年,这一天要吃汤圆的。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全家人吃上一碗象征着团圆、美满、热气腾腾的汤圆,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儿。
做汤圆馅和包汤圆是件细致活儿。母亲将洗净的荠菜放进沸水中焯烫一下,捞出用冷水冲凉,挤干水份,切成末。猪肉剁碎,拌入调料,加鸡蛋拌匀,再加入荠菜调成馅。接着将糯米粉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接着将面团揪成小块稍稍搓圆,用拇指按在面团中间,边转边按形成碗状。母亲往里面填上馅料,用手的虎口边转边收口捏紧,再搓成圆球状。母亲神情专注地侍弄着这一切,一个又一个汤圆从母亲的指尖诞生,它们安静地排列在竹筛里,等待铁锅里沸水的召唤。
母亲将包好的汤圆放入沸水中,用勺背轻轻地推开汤圆,以免粘合。她动作轻柔、优雅地画着弧度。汤圆在沸水中旋转着,沉沉浮浮。不一会儿,汤圆的香味便在氤氲的蒸汽里越发浓郁了。那时我早已起身,立在灶台旁,流着口水傻乎乎地等待着香喷喷地汤圆出锅。
刚出锅的汤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颗颗圆润晶莹,我迫不可待地咬上一口,滚烫的汤圆,皮香糯滑,裹夹着肉香、豆干香和荠菜的清香,扑进我的嘴里,缠上我的舌尖。我连连匝舌,忙不迭地喊着“好吃,好吃”。母亲见状,慈祥地望着我,说道:“慢点吃,慢点吃,当心烫。”她的脸上浸濡着满满地快乐。
长大离家后,平时想吃汤圆就去超市买一袋回来,却怎么也吃不 出母亲做的味道。原来有些食物,一旦蕴含了真挚的感情,便是这世上最好的美味佳肴。母亲就是通过这最平凡最沉默的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传达的内心朴素且执著的爱,而我必将一生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