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游记。
我经常去台湾访友旅行,因为文化的同源同宗,所以倍感亲切。从台北飞回北京的三个多小时中,我写完了这篇文章。
开篇强调了,这不是一篇游记。我想分享三件旅程中的小事,我觉得在台湾人待人接物的细节中,才能感受到社会文化的浸润与差异。
大稻埕码头。台北开市之象征,承载了太多历史。
我在台北时住在忠孝东路, 台北的老牌商圈,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尤其到了周末更是热闹非凡,堵车也是常见的。我在一个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过马路,这时候我垂直方向是绿灯,但是路口堵车,前面的车已经堵停在路口当中了,这时候后面的车很自觉的停在原地等待,尽管是绿灯,是可以进入路口的。做为司机我当然明白,这是后车司机担心把路口堵死,为了这个等待,这个后车司机多等了两个红灯。我在想,假如是我开车,大概率可能会按照在北京的开车习惯冲进路口。因为在北京 ,堵车要比台北严重的多,这种十字路口被交叉方向的车堵死的情况也常见。我遇到这种情况,别无选择,必须冲进路口。一是如果我不进路口,我可能会很久过不去,因为我知道垂直方向的车绝对不可能让我,这个路口最后一定会被堵死,所以我必须在还没有完全堵死之前冲进去,抢占有利位置;二是如果我胆敢在绿灯时停在原地等待,我后面的车一定会用喇叭滴死我,然后把我骂成**。但是同样的情况在台北 ,没有喇叭声,没有争执,只有安静的等待。
桃园慈湖陵寝。老蒋安眠之地。
从台北到慈湖,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需要捷运火车汽车一起上。我早上八点半出酒店,将近折腾了三个小时才到慈湖,为了拜谒老蒋与小蒋,我也真是拼了。下午返程时被大雨困在了大溪老街的一个日式拉面馆里,当时是下午两点半,店里只有我一位客人。我正发愁怎么出去,拉面馆的女主人很热情的递给我一把雨伞,用国语夹杂着闽南语对我说:伞拿去用啦,如果你不方便还回来,就带走好啦,没关系的啦。我觉得这比我刚刚吃的那碗拉面还温暖。相比在北京 ,大多数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开口求人帮忙很不易,更何况人家主动来帮你,就更少见了。 北京市常住人口,几乎等于全台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因为很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变得很薄弱。“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实际上社会文化刻在思想里的印记。
桃园大溪陵寝,小蒋安眠之地。与慈湖相邻不远。
从桃园机场托运行李返程时,因为买的经济舱的票,所以就在经济舱的通道里排队。突然被台湾妹子温柔的指示:麻烦请到这边柜台办理哦。原来因为头等舱柜台暂时没有旅客办理托运,所以从经济舱队伍中分流了一些人,减少了我的等待时间。如果在北京呢?可能就算头等舱柜台闲着,也不会主动分流办理经济舱业务吧。这就跟之前大家吐槽银行柜台一样,排好几十号,只有两个窗口办业务,还有一个VIP窗口。按规矩办事当然没问题,但规矩是死的,没有人愿意为一点点变通负责,哪怕这种变通是既提高工作效率,又方便他人的双赢。
虽然两岸文化同源同宗,但是经过若干年的演化,以及一些不言而喻的影响,已经面目全非。虽然是北京、台北双城记,实际上映射的是大陆与台湾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已经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