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有界,不可逾越!

文/石方斋

01

有人告诉我,放下才能自在,宽恕方显胸怀。

仿佛“放下”、“原谅”是通往内心平静的唯一窄门。

于是,我挣扎着,试图将那份不甘、委屈、甚至愤怒,硬生生塞进“理解”的框架里,只为求得一个表面的和解,一个他人眼中的“体面”。

这是一种复杂的钝痛:理解对方为何抛下那块石头,却无法说服自己,让那伤口在“原谅”的名义下悄然弥合。

然而,真正的治愈,有时恰恰始于那份“不原谅”的勇气。

当对方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当“理解”的要求,变成对我原则底线的又一次模糊;当那句“为你好”的包装下,藏着对我感受的漠视…… 

这时,那份从心底升起的、清晰而坚定的拒绝和“不原谅”,并非狭隘的记恨,而是灵魂深处最嘹亮的哨音——

它在警告:此处有界,不可逾越!

02

▷这份拒绝和“不原谅”,是捍卫自我领地的庄严宣告。

当我拥有拒绝和不原谅的勇气,我就有能量大声对自己、对外界说:

“我看见了你的局限,理解你的处境,甚至怜悯你的不得已。但这所有的‘理解’,都无法抵消你行为带来的伤害,无法抹去它对我内心的伤害。” 

▷这份拒绝和“不原谅”,是疗愈自己的诚实起点。

我不再欺骗自己,不再用虚假的宽容去掩盖真实的伤口。

我承认:“是的,这件事伤害了我,它违背了我所珍视的原则。此刻,我无法从内心真正原谅。” 

▷这份拒绝和“不原谅”,是放过自己的最佳选择。

“不原谅”不等于“不放过自己”。 

恰恰相反,它是为了更彻底地放过自己。

原谅与否,对象是他人;而放过自己,主动权永远在我手中。

“不原谅”是不再期待对方的忏悔或改变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而是将修补的力量,完全收归己有。

“不原谅”是停止在内心法庭上,与那个伤害者无休止地辩论、对抗,将他/她的错误,留在属于他/她的时空里。我选择转身,不再消耗能量于无法改变的过去。

“不原谅”是允许自己的原则像礁石一样坚硬, 允许自己的感受像溪流一样自然流淌,不为迁就谁而扭曲变形。

03

如何让这心头“不原谅的余烬”,从灼痛转化为一种沉静的力量?

为“不原谅”正名: 在心中清晰刻下:“我的‘不原谅’,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是健康边界的基石。它无需他人批准,更不必背负道德枷锁。”

将“理解”与“赦免”剥离: 我可以理解风暴的成因,但无需感谢它摧毁了我的花园。理解对方的“为什么”,是我认知的深度;不原谅那个人“做了什么”,是我守护自我的态度。两者并行不悖。

建立“心理禁入区”: 明确划界:“此事/此人/此行为,永不可再踏入我心灵的某些领域。” 这是保护,而非囚禁自己。

转化能量: 省下为“强迫原谅”而挣扎的力气,去做真正滋养自己的事。读一本搁置的书,学一项向往的技艺,走向一片心仪的山海。当你将能量投向新生,那余烬的热量,便成了照亮前路的光。

与“不原谅”的自己和解: 不必催促自己“快点大度起来”。接纳此刻这个带着伤痕、坚守原则的自己,像接纳一棵经历过风雨却依然挺立的树。

04

心火难灭,独留余烬。 

这余烬,或许无法再燃起对往昔的信任与温情,但它沉淀下来的温度,足以煨暖我前行的脚步。它提醒我曾经历的凛冽,更锻造了我守护内心炉火的决心。

人生的确短暂,不必耗尽心力去迁就谁、勉强原谅谁。 真正的“过好自己”,有时就蕴藏在那份清醒的“不原谅”之中——

它意味着我彻底收回了定义自我幸福的权利,不再将他人的错误,当作自己人生的负重。

终有一天,你也会发现:

那曾灼痛你的余烬,已在时光的风中冷却、沉淀,化作心底一片沉静的沃土。你不再执着于灰烬的形状,因为你已在上面,亲手种下了属于自己的、蓬勃的春天。这份春天,无需仰赖他人的悔悟浇灌,它的根,深扎在你为自己守护的、完整而坚实的土地里。

原谅,从来不是抵达平静的唯一路径。那条名为“忠于自我”的归途,虽有余烬相伴,亦可被内心的星光照得透亮。 

勇敢地选择我们自己要走的路吧,每一步,都是向更完整的自己靠近。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