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文为累”,这是我看到过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自我评价。偶然一次我从一本传记里看到这句话,不由感慨,传记作者真是一个幸福的人,以文为乐,以写出自己思想而开心。我们很多人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一提起笔就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走入社会就干脆跟文字绝缘,实在是个悲剧。
作家平常动笔,是为了积累素材,抓住灵感,或者把某一个打动人心的场景片段凝固在文字中,我们一般人写日记的目的又是为何呢?我觉得锤炼自己的思考,记录人生中的点滴也是值得的。如同用相片记录自己的瞬间一样,用文字记载自己的过往也意义巨大。到了回忆自己人生的时候,才真正悟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后悔原本以为鲜活的,可能历历在目的某些场景和片段再次回忆的时候,变得模糊不清,线条粗犷,不明所以了。
我印象中的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不多,除去工作环境发生的建设场面,那就只剩下节日庆祝的场面了。国庆阅兵这种庄严和热烈的场面我是没有经过,只能在电视里看看,实际生活中经历的不多,但是印象还是深刻的。
在我早年工作的时候,在四川的大坝工地里,有一个称为圣·芭芭拉的节日,算是工人们的一次节日。在这一天,数千工人分乘几十辆大巴来到庆祝现场。说是庆祝现场,其实就是在一个类似足球场那么大的空地里,搭起长条桌和长条椅。每一条桌子和长椅都是由工地木工车间赶制出来的。木工车间的经理是一个乌拉圭人,脾气和蔼,爱开玩笑,他带着一家人来中国,作为后勤主管的我,认识他们家的每一个成员,看着他的小儿子从小到大,一点点变成一个大孩子。我们都把他叫做“老木匠”。
按照我们的计划,整个圣·芭芭拉节是由几个部门联动完成的。我的部门负责现场的组织、安排,把桌椅搭建好,最重要的是为大家奉献上西式烧烤。其他的事项则由运输部、安全部、木工车间等协调完成。
我的部门是在早上八点从营地出发,十几辆车载着厨师、食材、烧烤架从营地出发。另外一组负责搭建桌椅的工人乘坐另外几辆车在更早的时间出发,去庆祝现场搭建桌椅。在此前的半个月,我们开始采购食材,研究当天的食谱,统计参加人数,准备调剂人手。
组织和提供一场数千人的“野餐”,这样的工作量和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毕竟我们都经验丰富,从厨师长到帮厨,从我到其他的负责人,都驾轻就熟。
为什么我觉得如果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该有多好,就是因为当时觉得那么热号朝天的场面自己一定一辈子都忘不掉。今天提笔来写,没有忘掉是做到的,只是那些鲜活的场景在脑海中变得有点模糊和苍白。
十二点会餐正式开始,这个由数千人聚集在一起的“千人宴”充斥着欢笑,打闹,一个由数十个汽油桶改装的烧烤架一条长龙的排开,大概有一百多米,数千人排着长队,拿着托盘,一次从烧烤架前走过。托盘上盛满了各种烤肉,然后再从一辆卡车那里领取可乐和矿泉水。时隔二十多年,我还及得老木匠挤到卡车前,对着我挤眉弄眼,让我给他多给几瓶可乐。人性就是这样,不管平时多么不在乎,可是在众人营造的哄抬的环境里,大家都希望能通过某种“关系”和“特权”为自己多捞取一点好处。
几瓶可乐,几瓶矿泉水,对于像工地经理,行政总监以及车间经理这个级别的人来说,平常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在圣·芭芭拉节上,有好几个老外都跑到我面前,央求我给他们多发几瓶。我那是才真正明白,不论哪里人,“人性”始终让地球人成为一个共同体。
音乐、烤肉、啤酒,阳光、清风、青年!这个场面,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了我青春经历的一件颇为重要的事情,我相信每个当事人,都会在心里为那场欢庆留下一个特殊的位置。那是火红的青春,火热的激情和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