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人之学业、文章、行事烈烈有称者,虽前古而生,孰不愿与之游?恨乎己之后时而出也!同世而偕立,并能而齐名,则反有不相识相知者,亦有识而不知者。吾观乎斯二者,经史子集之中,或绝言而不相谈,或曾言而不相周。有之多矣。吾静思之,未尝不为惜,是夫当时力不相及者乎?是夫当时义不相宾者乎?因而诲人,吾所以异是于世矣。乃作此亭在东郊,厥有意乎?命曰“来贤”也,吾欲举天下之人,与吾同道者,悉相识而相知也。有能闻于吾,欲信而来于是也;有未闻于吾,欲知而来于是也;有先达于吾者,吾欲趋而来于是也;有后进于吾者,吾欲诱而来于是也;有务胜于吾者,吾欲让而来于是也;有推退于吾者,吾欲尊而来于是也。呜呼!若曰予将来贤之徒于人,人将来贤之名于予者,吾又非斯志也。盖俗夫是亭也,不独如前言而已耳,亦将化今而警古矣。
(柳开《来贤亭记》节选)
乙
何世不生才,何才不资世!天下雄伟英豪之士,未尝不延颈待用,而每视人主之心为如何。使人主虚心以待之,推诚以用之,虽不必高爵厚禄而可使之死,况于其中之计谋乎!人主而有矜天下之心,则虽高爵厚禄日陈于前,而雄伟英豪之士有穷饿而死尔,义有所不屑于此也。夫天下之可以爵禄诱者,皆非所谓雄伟英豪之士也。陛下勿以其可以爵禄诱,奴使而婢呼之。天下固有雄伟英豪之士,惧陛下诚心之不至而未来也。
(陈亮《论开诚之道》节选)
1.下列对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援引经史子集,以彰显贤者的博学多才。
B.甲文结尾强调“化今而警古”,表达了复古主张。
C.乙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君主不能恃才傲物。
D.乙文认为会被物质利益所吸引的并非真正的贤者。
2.赏析甲文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甲乙两文皆论人才招揽,请结合文体特点比较两文在章法上的差异。
【参考答案】
1.D
2.运用排比/整句,连用六组“有……吾欲……”句式,结构整饬,从不同角度凸显作者求贤若渴的迫切心绪,既展现了作者对不同贤士的包容态度,又彰显了其以诚相待的恳切心理,使“未贤”的理想更具感染力。
3.①甲文为记体文,借事说理,章法自由灵动。先述古今贤者难遇之憾,次言建亭聚贤之志,再铺陈六类人才相引之道,终以“化今警古”升华,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②乙文属政论文,章法严谨缜密。首立“才待诚用”总纲,继以“虚心推诚”与“矜心待士”正反对比,再驳“爵禄诱才”之谬,揭示英豪重义轻利的本质,末谏君主“诚心致士”,逻辑严密。
③两文文体特性决定了章法差异,然皆折射出对人才问题的深切关怀。
【导语】
这两篇文言选段探讨人才问题,展现宋代士人精神追求。甲文柳开借“来贤亭”抒发对贤者“相识相知”的渴慕,体现文人雅集内核;乙文陈亮直陈时弊,剖析君主用人之道,强调“推诚以待”的智慧。两文一婉约一激昂,亭记含蓄与奏议犀利形成对比,共同构成宋代人才观的立体画卷,折射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以彰显贤者的博学多才”错误。甲文虽提及“经史子集”,但重点在于通过“来贤亭”招揽同道者,并非单纯彰显贤者的博学多才。文中“或绝言而不相谈,或曾言而不相周”等句,反映的是贤者间因时代、立场差异导致的隔阂,而非强调其学问广博。
B.“表达了复古主张”错误。甲文结尾“化今而警古”的核心在于呼吁今人效仿古贤的礼贤下士之风,而非主张复古。柳开建亭的目的是“举天下同道者悉相识相知”,强调对贤者的主动招揽,而非简单复古。
C.“强调君主不能恃才傲物”错误。乙文虽用对比(君主诚心与矜傲的不同结果),但核心是强调君主应“推诚以用”人才,而非单纯“不能恃才傲物”。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甲文画线句中连续列举了六种不同类型的人,并分别描述了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和态度。这种连续的列举和对应的描述形成了排比,增强了语势,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贤者的广泛渴求。同时,“对仗工整的句式”体现在每一组句子中,前后两个分句都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例如,“有能闻于吾”与“欲信而来于是也”,“有未闻于吾”与“欲知而来于是也”等,它们在结构和意义上都形成了对仗,使得整段文字读起来更加流畅,具有韵律美。结合原文,作者柳开通过这些句子表达了他对于贤者的强烈渴求。他希望无论是已经闻名、尚未闻名、先于他成就、后起之秀、追求胜过他、或是谦虚退让的人,都能来到他的“来贤亭”,与他相识相知。这种对贤者的广泛接纳和尊重,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并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①甲文确实以散文的形式论述了招揽贤才的重要性。文章中,作者柳开通过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贤者的强烈渴求。例如,“有能闻于吾,欲信而来于是也;有未闻于吾,欲知而来于是也;有先达于吾者,吾欲趋而来于是也;有后进于吾者,吾欲诱而来于是也;有务胜于吾者,吾欲让而来于是也;有推退于吾者,吾欲尊而来于是也。”这一连串的排比句,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各类贤才的欢迎态度,无论是已经闻名的还是未闻名的,无论是先达之士还是后进之辈,作者都热切希望他们能够来到自己身边。
②乙文则以议论文的形式,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君主应开诚布公,信任并重用贤能之士。陈亮在文章中指出,如果君主能够虚心以待、推诚以用贤才,那么即使不给予高爵厚禄,也能使贤才为之效死。相反,如果君主有矜天下之心,那么即使高爵厚禄摆在那里,真正的贤才也会因为不屑于此而选择穷饿而死。例如,“使人主虚心以待之,推诚以用之,虽不必高爵厚禄而可使之死,况于其中之计谋乎!人主而有矜天下之心,则虽高爵厚禄日陈于前,而雄伟英豪之士有穷饿而死尔,义有所不屑于此也。”这两句话通过正反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③综上所述,甲文主要通过散文的形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而乙文则通过议论文的形式和正反对比论证来强调君主应如何招揽和使用贤才。两篇文章在章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然皆折射出对人才问题的深切关怀。
【参考译文】
甲
那些在学问、文章、行事方面非常卓越而为人所称道的人,即使是在遥远的古代出生,谁不希望能和他们交往呢?只遗憾自己出生在他们之后罢了!那些和自己同时代而且同样有所建树,才能相当并且齐名的人,却反而有不相识、不相互了解的,也有认识了却并不真正了解的。我观察这两种情况,在经史子集这些书籍记载中,有的根本没有交流谈论,有的虽然曾经有过交谈但却不够深透全面。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我静静地思考这些事,没有不为之感到惋惜的。这是因为当时能力达不到而无法做到吗?还是因为当时在道义上彼此不相容呢?因此我教导别人,我的做法与世俗的这些情况是不同的。于是在东郊建造了这座亭子,其中是有深意的吧?给它命名为“来贤”,我希望全天下和我志同道合的人,都能相互认识并且相互了解。有能听说过我的人,如果想要和我亲近,就到这里来吧;有还没听说过我的人,如果想要了解我,也到这里来吧;有比我先通达事理、学问渊博的人,我希望能追随他们来到这里;有学问和品德方面比我后进的人,我希望能引导他们来到这里;有致力于超过我的人,我愿意谦让并欢迎他们来到这里;有自谦而在我之后的人,我希望能尊重他们并请他们来到这里。唉!如果说我是想招揽贤能之人来归附我,而别人是想把贤能的名声给予我,那我就不是这样的志向了。大概建立这座亭子,不只是像前面说的那些意思而已,也是想要感化今人并且警醒古人啊。
乙
哪个时代不会产生人才,哪一种人才不能为当世所用呢!天下那些雄伟杰出、英雄豪迈的人才,没有不伸长脖子、殷切期盼得到重用的,然而他们往往要看君主的心意是怎样的。如果君主能够虚怀若谷来对待他们,拿出真诚之心来任用他们,那么即使不给予很高的爵位和优厚的俸禄,也能够让他们为自己效死力,更何况是让他们为君主出谋划策呢!如果君主怀有自恃天下、傲慢轻视的心态,那么即使每天在面前摆着很高的爵位和优厚的俸禄,那些雄伟杰出、英雄豪迈的人才也只会穷困饥饿而死罢了,因为从道义上讲,他们不屑于接受这样的待遇。大凡天下那些可以用爵位和俸禄来引诱的人,都不是人们所说的雄伟杰出、英雄豪迈的人才。陛下不要以为那些人可以用爵位和俸禄来引诱,就像对待奴仆婢女一样地使唤和呼喝他们。天下本来就有雄伟杰出、英雄豪迈的人才,只是担心陛下的诚心不够,所以才没有前来为陛下效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