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感受《卖炭翁》中的反映的悲惨的社会现实
2.反复诵读,诵品味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3.体会情感,理解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导入新诗
上我们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有一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请大声回答它的下一句。生齐答)“忍能对面为盗贼”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面的盗贼是“群童”,他们盗走茅草让老人家自叹息”。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也有两个盗贼,他们是成年人,还披着公使外衣,他们又做了哪些恶事呢?让我们来具体品读一下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1教师范读,请同学听读。
要求:将一些自己把握不准的字音标注在书上。
薪(xin)鬓(bin)辗(nian)翩(pian)叱(chi)骑(ji)系(j)学生展示自己标注的字音,全班齐声读字正音。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书上注释,清楚准确地讲述课文内容。若有讲述不够准确
清的字词,教师纠正,并请同学们标注在书上,统一强调。
三、概括诗意,改写故事
1.请同学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部分来梳理叙事诗的情节。
明确:
开端:卖炭翁拖着自己烧好的一车炭,从南山赶往长安城,希望卖个好价钱
发展:中午时分,卖炭终于抵达长安,在市集门外泥泞的地上休息,遇到了两位公使
高潮:公使拿起公文,假借皇帝的命令,将一车炭掠夺走。
结局:只剩下卖炭孤零零的身影和系在牛头上的丝帛。
2.请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把诗歌改写为一则小故事。
示例: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整年地在长安城四十里外的终南山里砍柴,再把柴烧成炭,到市集上换了钱养家糊口。他呀,满脸都是烧炭的灰尘,显出烟重火燎过的颜色,两头发灰白,十个手指的指甲缝和皮肤的褶皱里也被炭得黑漆漆的。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只够用来买身上穿的御寒遮丑的衣和刚刚够填肚子的食物。可怜的他身上只穿着极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还希望天再冷一点再冷一点。夜里城外下了一只多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可惜身无分文,只等着到了集市卖了炭,才能换口吃的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上歇息喘口气
那趾高气昂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原来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文书,嘴里硬说是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调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走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夺走,老翁舍不得(它),那可是全家人活下去的希望呀!然而,老翁(却也)没办法,他跟在车后走了许久许久,苦苦哀求,那些恶人却不为所动,只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素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四、勾画描写,具体分析
教师引导:请大家自读课文,拿起笔,勾画诗文中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描写的句子,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肖像:“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尘满面是对老翁辛苦劳作的刻画,两鬓
花白和十指漆黑又形成了对比,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劳苦又年迈的老翁形象,不免为之动容。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扣人心弦的名句,“衣正单”应该希望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把解决一家人衣食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之上了,所以他即使冻得发抖,也还是希望天气再冷一点、再冷一点。这种不合情理的对比,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像这样的对比,与白居易的另一名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动作:“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南山山林密、人迹罕至,在长安城南四里以外,把在南山中烧好的炭运到长安去卖,本身就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在冰天雪地中赶路。所以“晓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日已高的时候,才能抵达市南门外,不难理解之后的“泥中歇”。刻画了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老头的形象,不由让读者心生怜悯。
五、齐读诗文,体会主旨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带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歌,思考这个故事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等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宫市乱象的不满。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六、背诵诗文,拓展阅读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推荐阅读: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语言平易通俗,题材许多
取材于现实,《卖炭翁》除了表达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它的背后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可以挖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找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