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作为一个中心发言人,在这里组织大家来一起,探讨读书,我,代替我们组里某某的老师。非常荣幸。那么我就作为一个抛砖的人,先来发言吧!
想一想我的读书历程。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兴趣阅读。第二个是功利阅读。
兴趣阅读主要是针对一些散文、小说,这种趣味性的阅读读起来比较轻松,简单,没有压力。功利阅读,主要是阅读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这些书籍读起来比较吃力,费脑子,而且那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他,需要一定的自制力。但是这一部分书其实对自己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读书史。今天我们在这里面探讨交流的是有关“课外书”的读书情况,也就是非教材、非教科书的读书。
下面我就重点来介绍一下从我的读书经历。从小我是那种非常乖巧的学生,上课从来不敢看课外书,关键是那个时候也没课外书读。终于在我高中的时候,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本书,从此带我走进了阅读之门,走进了课外阅读的人生之路。
我为什么爱读三国?
因为从小我就喜欢历史,而这本书里面描写了三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那种场景。里面全部都是关于打打杀杀的场面,男孩子又喜欢看热闹,当时流行读武侠,但我读不到。既然读不到武侠,我们读三国也是一样的。读完三国,我又开始读水浒。读完了水浒,我又读了《围城》。到了大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小说我都开始读了。印象比较深的外国的文学名著中有,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名人传》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么中国的古典小说,像三言二拍啊,《聊斋志异》,这些都很好看。这里重点我要说一说《聊斋志异》。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关于它的电视剧,于是就留下了一个印象,这是一本关于鬼怪故事的书籍。但是当你真的翻开这本书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本书就像,郭沫若对他的评价:画鬼画妖高人一等,刺鬼刺疟入骨三分。作者其实是借着写鬼狐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世道的不公。比如写落第的书生,其实就是在讽刺八股文的科举制度。当然也有一些人鬼相恋的爱情故事也值得让我们讴歌和感动。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它是一个文言文的小说故事集。通过对它的阅读,增强了我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时读它的时候,我只需要借助一点注释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像读《史记》那样,要借助白话文的翻译来理解。
再来说一说《史记》这本书。这本书是司马迁个人的发愤之作,因为他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深受宫刑之苦。他心里面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和不满。所以他在行文之间也夹杂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那么在我们读《史记》这部书的时候,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在书中有一股气势。这种气势,我把它归结为正直之气、正义之气。这股气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夹杂在每一个章节后面的“太史公曰”。“太史公曰”指的就是太史公说了什么?是他对这个章节人物的评价。在《聊斋志异》每个故事的后面,也有一个“异史吏曰”。蒲松龄在异史吏曰里面,总是会发表他个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这个异史吏曰和太史公曰是一样的含义,都是作者针对本章节前面所描写的人物或故事的一个简单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蒲松龄模仿了司马迁。
这两本书,对我阅读文言文和以后写作的写作风格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这里要重点的来介绍一下。
提到文言文,还不得不说另外一部书《论语》。这本书通俗易懂,是非常浅显的文言文。而且它集结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大成。作为中国人,不能不读这本书。
另外如果大家想锻炼文笔的话,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这些书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书目。
以上我说的这些是兴趣阅读和半兴趣阅读。接下来我再说一说有关专业知识的理论阅读。大家不要听到专业这个词语,就觉得很头痛。有些专业书,其实读起来也不是很费力。比如说影响并指导了我写作的朱光潜的《谈文学》。在这本书中,朱老先生告诉了我什么叫文学?文学的趣味有高低之分。除了文学之外,他还谈了写作。如何去构思文章?如何对材料去选择和安排?如何让你的文章读起来是那样的顺畅和流利?
如果我能够早一点读到这本书。那么早年,我在读书上可能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同样朱光潜的《谈美》《谈美书简》,我也看过,受益匪浅。
另外一本不得不谈的文艺理论书就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应该说这是历史上最短浅的词评。王国维总是能够只用几句话,就概括出一个词人和他的写作风格。“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本人纯以词作境界的高低来评判词人作品的优劣。他还能用词人自己所写的词中的句子来概括词人自己的写词风格。有点像金庸小说中“以其人道,还施其人之身”的味道。另外,他还把不同诗人之间作品拿来相互比较,把词人和诗人作品相互比较。但评判的标准终究会落在其作品写作内容的境界之高低上。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严重的影响了我以后写书评的风格。我经常在网上参与写书评的活动。遇到好的书,我极力的去推荐。遇到一般的书,写出来的书评,倒也淡然无味。
其次再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专业书籍。在这方面,我提倡大家去购买华东出版社出版的大夏书系。在这个书系里面,一般都能够淘到好处。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众所周知,王松洲作为小学语文界的一个金刚人物,在我们小语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集结他是语文教育思想大成的就是这部书。在这本书里面,王老师用了七讲,告诉了我们他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什么是诗意语文?一个人的语文教学修炼,路径。自己的备课要诀。阅读教学评价语。语文教学三重境界。自己的读书生活经历。
课堂即是人品。听他的公开课就像读他的书一样,有种生命的厚重和沧桑。乍读起来有些吃力,但读完之后回头一想,又大有收获。
读王老师的书有一种厚重沧桑之感。他的思想大气深邃有境界。读他的书,不仅能够了解到他独特的语文思想,而且还能够学习到他流畅的行文表达。充斥在他讲座之间的是一种哲理的辩证,还有禅宗的味道。这里面是关于他到大型活动和培训去讲课的讲演录。不仅读起来流畅,听起来也。
王老师是真正的读书人。是能够把读书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人。非常的广博。有哲学,有禅宗,还有武侠。里面有关于他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树,还有他上课听课的一些案例分析。所以可读性非常强,有着明显的深深的代入感。读着他的书,你会不自觉的就被吸引进去。虽然这是他十多年前的讲座内容。但至今仍然不失它的味道。他真正把讲课和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人。读的书越多越杂,课堂就越厚重。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一本薛瑞萍老师的教育故事散文合集。一个老师怎么可以那样地热爱他的课堂,热爱他的学生,热爱他的语文?在这里面有着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有着他作为教师,对于教育的迷恋。有他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札记。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除了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爱之外。最主要的是薛老师的真实。薛老师并没有一味的为中国的教育唱赞歌,相反,针对一些教育现象,他直接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另外,在教育问题上,家校配合,一直是困扰着老师的一个问题。在网上也经常曝光很多不好的家校关系。对于一些难缠的家长,他同样也能够如实的真实的说出自己的心声来。他的教育故事不同于,以往我经常看到那些家校故事。就是一位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对学生的谈话,沟通,鼓励等等个人把学生上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因素之下,有时候老师的能力,往往是微小的。虽然微小,但他仍然杯水车薪的去努力着。薛老师,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真实。去年的时候还有幸能够去杭州听了他的课,当面聆听他的教导,我感到万分的荣幸。徐老师还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他的观点是,我就是语文。一个语文老师往讲台上一站,他本身就是语文书。
另外向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也汇集了窦老师的教育思想。朱永通《教育的细节》,吴飞老师《不跪着教书》。《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这样的期刊杂志,也都代表着教育的最前沿信息,所以应该经常翻一翻看一看。让自己跟的上这个时代的节奏。自媒体时代下,王开东老师的公众号,也都是常常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在第一时间内阅读到王老师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