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作家的休闲”,内容很简单,中心意思就是通过某一种“无字的游戏”,让自己的思想“集中于作品的构思”,并最终产生一种一旦遇到纸就会“迫不及待地在上面写字”的巨大冲动。为了说明白这个意思,作者例举了许伟 大作家的例子,有人通过躺在草地上,有人翻纸牌,有人在公园长椅上呆坐等等,都是离开任何文字,让自己”集中于作品的构思“。
另外,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几个现象:“如果一个人呆的太久,而且不让看书,很快就会自言自语。”(P103);“那些在自由的日子里不写一个字的监狱犯人,一旦手头抓到纸,就会迫不及待地在上面写字。”(P104)
我确实在生活中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我家一个年老亲戚,因为家里人少,她确实经常自言自语,而且许多事,都是自己先自言自语的说——这可能就是交流的机会太少,与人说话的机会太少的缘故。
木心的狱中日记,密密麻麻写了几十万字,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为“不写一个字的监狱犯人,一旦手头抓到纸,就会迫不及待地在上面写字”。这种方式是木心“一个字一个字把自己解救出来的办法”,但但仔细想想,这种因不写字,而迫不及待地要写字的心理,也有一定的道理,而且这两种说法,也不矛盾。
这种因与文字隔离,反而产生使用文字的冲动的原理,对自己的启示在哪里呢?
自己需要找到一个能静心的时间段,关闭手机,不与人说话,不看任何文字,让自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一种“使用文字的冲动”。当冲动产生之后,马上奔向电脑,或者拿出手机,开始录音。这种方式与、坐享不一样,坐享是一种完全的放松,练习的对注意力的控制。而此处所说“与文字隔离”,则是让思想充分释放能量,并集中于自己的作品。
许多作家都有自己“与文字隔离”的特殊方式,自己以前没有特别关注过这个问题。我一般遇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都是在操场上转圈,这时一般不会有熟人,而且快走、慢走、往前走、往后退,都很安全,所以思想很活跃,灵感容易崩出来。看完此章,以后可以有意识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
此外,文中,还有一例:)“一个两岁大的儿童会给自己讲故事,一个农民会对他的牛说话。”(P104)
小朋友,给自己讲故事,非常常见,一个农民对他的牛说话,也很常见。但这两种现象,似乎并不是因为他们处于无字状态,两岁儿童和农民一般本不会写字,这应该是一种人们都有渴望交流而致。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出人依次满足的五种需要,一是本能,二是安全,三是交流,四是尊重,五是自我实现。这两个例子,正是儿童已经满足了本能(吃、喝)、安全,他本能地就需要与人交流,而语言是两岁多的儿童可操作,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农民对牛说话也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