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3天就到12月26日,那是毛主席的诞辰纪念日,朋友圈里已经开始有帖子怀念和歌颂他老人家。我是昨日下午粗略浏览了一遍毛主席从8岁到80岁的全部诗词,深感深敬于他的伟岸文笔。
01 毛主席的诗词充满豪气
这从我们打小耳熟能详的几首诗词中就能看出来,比如《沁园春·雪》《十六字令》《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等等。这些作品中,随便几句,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比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些句子,除了诗词的韵律美、文学美,更显著的特点是掩映不住、透射而出的磅礴气势,有如奔腾江水,有如垂天瀑布,有如火山爆发,有如狂风过境,既有帝王之霸气、英雄之豪气、文人之意气,又有山河之壮美、风物之景致、历史之激荡。
以前的人们,把这归结为积极乐观、信念坚定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如果单从文学素养来看,我感觉是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词的延续和光大。
区别在于,受经历和环境塑造,苏轼偏于以臣子的身份描写山水和历史风物,辛弃疾偏于以英雄的身份描写战火和景致,而毛主席则偏于以将帅和帝王的角度描写征伐和山水。
这方面,曹操和毛主席有着共通之处,可惜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要的是曹家江山,与毛主席救国救难救民的光辉形象无法相比。
02 毛主席对诗词充满挚爱
从毛主席一生书写的诗词来看,他老人家对此情有独钟。
毛主席有记载的第一首诗写于8岁,到13岁时就能写出“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样的托物言志诗。
17岁写给父亲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就表明了心志。
后来参加了革命,作品基本都是在战火纷飞的间隙所写,也更显豪情斗志。
建国之后,毛主席偶有所得,也经常吟诗作词,并且送给别人斧正。
纵观毛主席一生,他的诗词作品虽然数量不算太多,只有一两百首,但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坚持中方见喜欢。
03 毛主席的诗词源自修养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学历史灿烂辉煌,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但能留名青史的经典作品却甚为有限,这就如同,不论宇宙有多么广袤无垠,但其中最大的星辰却只能有一颗。
中国的文学,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盛世,再到明清和现代,可以说,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成就的,只有诗词文化。
这其中,真正能被历史记录和传承,能被人们世代传唱的作品,少之又少。
而毛主席的诗词,起码有四五首可以入内。想当年,毛主席一首《沁园春·雪》横空出世,蒋介石为了降低共产党领导人的影响力,召集无数文人墨客,想要写出一首可以压倒《沁园春·雪》的作品,经过他们反复研究,最终不得不承认,毛主席的这首词已达至境,无法超越。
四五首诗词能入传世,千万不要觉得这个数量少。看看古代帝王将相,项羽只有一首《垓下歌》,刘邦只有一首《大风歌》,曹操只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三首,李煜的稍多一些,以《虞美人》为代表,但他是亡国君。
毛主席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优秀的诗歌,除了个人志气豪气和传奇经历,还与他爱读书、爱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他不但读完了二十四史,而且还自己做了注解,这样的壮举,即使对读书人来讲,都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他自己却是拿笔杆子的,他一方面用笔杆子指挥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一方面用笔杆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
古人说的“武能安邦、文能定国”,在毛主席身上,还要加一句“诗能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