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陪伴?父母在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回应。同时与孩子互相认同,让孩子的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让父母的人格更加完善。这个回应的过程就是陪伴。陪伴的关健词是抚养者、规律、恰当、回应、认同、过程。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许多个层面,是早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并伴着时间而延续下来的模式。
人格包括了性格、习惯性行为,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手了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
孩子的核心人格在18个月之内就已经确定了,六岁以后没有什么新鲜事。
父母是孩子人格的制造和加工设备。在孩子六岁以前,父母累计一年离开孩子两个月以上,或是一次性离开两个星期以上,孩子的心理就会受到损伤,而且无法完全恢复。
儿童其的基本经历、内心冲突、精神创伤是成人神经症、心身疾病乃至精神病的病因。如果是三岁以前发展良好,苦本不可能发生人格障碍或是精神病。
与精神相关的疾病分类:1.重症精神病:精神分裂、重度抑郁等。(0-1岁)
严重心理问题: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等。(1-3岁)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强迫症等—(3-6岁)
孩子最怕父母亲做的四件事:1.遗弃,2.冷漠,3.喜怒无常 4.前后不一。
如何看到潜意识:梦、自由联想、笔误、口误、催眠
必陪伴孩子长大:
1.父母才是陪伴孩子长大的最佳人选。
2.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人格更健康。
3.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
4.父母最佳陪伴时间是在6岁以前
如何陪伴孩子长大(规律)
儿童成长的规律
心理发育的规律
生理发育的规律
社会化发育的规律
教育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学说
1.婴儿期(0-18)
冲突:获得基本的信任感,克服基本的不信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童年期(18个月-3、4岁)
冲突: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学前期(4_5)
冲突: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学龄初期(6-12岁月)
冲突: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青春期(12_18)
冲突: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的混乱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30)
冲突: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中年期与壮年期(30-65岁)
冲突: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己专注“,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老年期(65岁——死亡)
冲突: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学习的目的是:
熟悉规律:料敌在先是享受
一知半解:仓皇应对是忍受
不懂规律:无计可施是难受
违背规律:倒行逆施是”怪兽“
决定孩子未来 发展的两大因素
第一是基因
第二是环境
基因决定发展顺序
环境决定发展水平
每一个不同是人生阶段都有一种对应的亲子冲突。
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冲突可以伴随人的一生。
心理动国学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心理发育阶段
第一阶段:
最需要完成的任务:我要快乐
母亲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孕前抑郁,产后抑郁,产前抑郁
母亲怀孕时需要具备两种平行的能力:
1.身体能力:我的身体致胜够怀孕和分娩。
2.心理能力:我的心理能够尽快地把注意力调整到完全以孩子为中心。
专业名词叫:原初母性贯注,就是所谓的一孕傻三年。
母亲焦虑不安,婴儿情绪不稳
母亲沉着淡定,婴儿宁静舒缓
母亲作息规律,婴儿作息规律
例子:乔布斯缺口的苹果
纳粹的婴儿计划
罗马尼亚的生育政策(?)
剖腹产的影响:
1.剥夺了呼吸行为的学习
2.剥夺了触觉行为的学习
3.孩子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4.降低了新生儿的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
成长与陪伴(二)(0-1岁口欲期) 获得满足,释放焦虑,要完成的任务是:我是好的。
儿童心理发育阶段(人类婴儿的心理诞生
1.0-2个月,自闭期
2-6:共生戎
6-2岁:分离,个体化时期
24-36个月后:客休永恒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