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吃新饭”

“吃新饭”,就是吃新米饭。这是我的家乡过去特殊年代的乡村习俗,但不是传统习俗。

说起习俗,就带有很强的地方色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应该和习俗有关。

我的家乡在三湘四水的湘中一带,那里属丘陵地带,典型的南方风格,一年四季格外分明,春夏秋冬相互交替。

那里适合种植水稻,可播种,收割两次。早稻在每年四月下旬开始插秧,到七月下旬收割。晚稻则是在七月下旬插秧,十月中旬左右收割。

我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每年七月下旬的故事,七月下旬不是要收割早稻,抢插晚稻吗。

这就是我记忆犹新的“双抢”,“双抢”就是抢收抢插,在每年的七月半开始,到七月三十号左右结束。

长达半个月的“双抢”真的是考验农村里的每个人。那半个月是农村一年当中最忙最累最苦的一段时光。

那时候,一到“双抢”大忙季节。只要天刚朦朦亮,星星还挂在天边时,我就被母亲从床上叫起来。揉着还未睡醒的双眼,拿着禾刀去田里割成熟的稻谷。

一早晨,大概可以割一分多田稻谷,很多人割的话,可以割一亩多田。

割到八点钟左右,就收工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两个男劳力就抬着打稻机到田里去,其他人则拿着打稻机盖板,担着箩筐去田里收早稻谷。

当打稻机的“轰隆”声在田里响起来时,四个劳力轮流踩打稻机。两个人在打稻机上踩桶,另外两个人则把田里割倒的稻禾收拢来,分发给踩打稻机的劳力。

踩打稻机是最费体力的,站在打稻机上必须不停地踩。只要偷一下懒,打稻机就会停下来,谷粒就脱不下来。

当打稻机后面的谷桶满后,就会有专门出谷的劳力,把桶里面的稻谷盛出来,放进箩筐里。

盛满一箩筐谷后,有专门送谷的劳力,将湿漉漉的早稻谷,挑到晒谷坪上去晒干。

酷夏的太阳,温度达到四十摄氏度,一两个太阳就可以把早稻谷晒干。

晒干后的稻谷放进生产队的保管仓里储存,然后,等双抢结束后,再交公粮。

交完公粮后,余下的新谷,生产队就会按人头每户分一点,让辛苦了一个“双抢”,缺了半年粮的社员,去吃一点新米饭。

每年分新谷的时候,是大家最高兴的时候。只要听到通知,就会拿着箩筐早早去生产队保管室,等着分新谷。

分到新谷后,就立马拿到大队部碾米厂,把新谷碾成新米,拿回家准备“吃新米饭”。

“吃新米饭”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几块钱去食品站买点猪肉,油豆腐。再到池塘里捞上一条鱼,到菜园里摘一点辣椒,茄子。

煮上一大桌子菜,这在平常是不多见的,除非过年时才能吃到这么一桌丰盛的大餐。

“吃新米饭”时,还会请来家族里的长辈一块吃。“吃新饭”,标志着开始有新米饭吃了,不再用红蓍,瓜果充饥果腹了。

“吃新饭”是我家乡的习俗,其实也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习俗。

因为那时候生活条件苦,人多地少,粮食不够。没饭吃,饿肚子,对粮食的依赖很重。

所以每年有新米的时候,就显得格外隆重,比过年还隆重地搞一餐“吃新饭”。这顿丰盛的饭菜,其实也是犒劳犒劳辛苦了半个月,搞了半个月“双抢”的一家人。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丰衣足食,不愁吃不愁穿,人们对粮食依赖就不象过去那样了。

“尝新饭”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农村“双抢”的繁忙劳累己经不多见,打稻机的轰隆声已经听不到,农业机械化已经普及了。

但是,它们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难以忘怀。





新米饭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后天?初五?初八?”不太识字的母亲翻着日历,算着哪个日子更好,“就初八吧,尝新。” 尝新,是我们家非常重大的节日...
    一解阅读 2,890评论 0 0
  • 早几天平芳姐发图片在姐妹群:看我老家的禾苗长势多喜人,扮禾了请大家都来吃新! 吃新?好久不曾听闻的字眼却是多么熟悉...
    南飞雨燕阅读 5,113评论 32 32
  • 我在农村长大,无论是童年时代或者青少年时期都在乡村度过。而且我的农村岁月正好赶上了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文革,农业学...
    水乡醉客阅读 3,038评论 1 6
  • 时下家乡正值“双抢”季节。关于“双抢”,这是新时代的孩子无法理解和想象的,在吾辈的心目中、脑海里永远无法挥...
    彳亍_7d79阅读 3,051评论 0 4
  • 累人的春插忘不了,更累人的双抢更加难忘记! 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长江流域的稻作区,水稻一般都是种的双季稻。...
    邹永志阅读 4,509评论 1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