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桃花心木》中说道种桃花心木的人,是如何种树的。
小时读课文的感受是,对种桃花心木的人的行为的不理解如同作者一样,为什么浇水都不用心,有时隔的时间长有时隔的时间短,有时浇的水多有时浇的水少,对小树的生长很不利啊,每天都浇一点水,小树就不会枯萎了。虽然后文种树人给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但那时的我们还太小,可能懂了一点点,但不会那么深刻。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驱使,不断往前走,这篇文章也淡忘了,忘了种树人为什么要毫无规律的给桃花心木浇水。如今走上教师的岗位,又一次接触到了这篇文章,确是感触颇深。一看到这篇文章,就有种亲切感,这是我所学过的文章,但是不同的是,对于文章中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十分的倾佩和赞同。
倾佩的是,种树人并没有读过太多的书,也不知什么大道理,却能通过他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知道要想真正的种好一颗树,就要它自己去汲取水源,而不是依赖人们定期的浇水。根如果不向地底下扎,就算有充足的水,它也禁不起狂风暴雨的摧残。因此他就从一开始就以残酷的环境来培养树苗,让它们及早的适应环境,因而才能更好的生长,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别人。种树人将育人的道理寓于种树之中,令人深思。
赞同的是,现在我能体会到种树人不是不用心,而是用心良苦,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如果不及早的适应它只会像枯萎的树苗一样被社会所淘汰,如今我走在教师的岗位,要尽我最大的力量,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这个残酷的现实需要我们去适应。
这让我想起《管子,权俢》当中的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古人早有以种树来喻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时刻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提高自己对抗环境。